安徽:各地组织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宣传教育

15.04.2020  21:11

   本报讯   4月15日是第5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全省各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教活动。

  由于正值疫情防控期间,合肥市各大中小学通过多种平台线上开展国家安全主题宣传教育;鼓励各大中小学组织师生参加司法部、全国普法办会同有关部门在网上举办的国家安全法律知识竞赛。在一些社区,可以看到相关的横幅、宣传海报挂在显眼的位置。工作人员利用社交平台,加大对宪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同时围绕疫情防控开展公共卫生安全、传染病防治法以及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宣传。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芜湖市围绕今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的主题,打通线上与线下壁垒,制作一系列国家安全知识、法律规定、典型案例的专题宣传片、宣传画、图解、视音频等多种形式宣传内容,把国家安全的相关知识送到老百姓身边。淮南市结合“防控疫情、法治同行”专项法治宣传行动,在线上线下宣传传染病防治法、突发事件应对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国境卫生检疫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有关内容,推动全社会增强公共卫生安全、生物安全的意识。淮南市各县区还组织开展“国家安全日送法进基层”活动。((记者  朱琳琳))

   筑牢金融安全防线

  “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决策部署,精准处置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突出问题,金融风险趋于收敛,重点领域风险总体可控,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4月14日,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金融稳定处副处长朱红波说。

  朱红波表示,为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推进逐一制订防范化解高风险金融机构方案,压实金融机构自救的主体责任、地方政府的风险处置属地责任和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稳妥化解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等风险;按照“一企一策”原则,发挥银行业金融机构债权人委员会作用,建立健全债务违约处置机制,加强舆情监测,防止违约风险扩散蔓延,重点企业信用违约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加强非法集资风险监测预警,推动建立立体化、社会化、信息化的监测预警体系,处置非法集资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19年全省新发非法集资案件数、集资金额、集资参与人数三项指标分别比上年减少3.57%、17.52%、35.16%,首次实现“三个全面下降”。

  同时,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深入推进,大力推动P2P网络借贷机构有序退出,大幅压降行业规模,网贷在营机构数、存量业务规模、参与人数分别较整改初期下降90%、89%、96%;持续推动各类交易场所清理整顿和回头看工作,重点推进金融资产类、技术产权类、文化类交易场所按类别有序整合。此外,会同省有关部门重点打击“套路贷”“校园贷”等涉黑涉恶行为,持续整治金融乱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筑牢金融安全防线,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朱红波说。(本报记者  何珂)

   严守生态安全底线

  “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坚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力求未雨绸缪、有备无患。”4月14日,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罗宏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罗宏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三大攻坚战之首,生态环境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更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保障。省生态环境厅及时协调省公安厅、省自然资源厅等5个生态环境专项工作组成员单位,强化风险意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严守生态安全底线。

  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重大风险,去年以来做了哪些工作?“重大风险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污染风险、污染地块环境风险、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倾倒污染环境风险、安全生产事故次生环境污染风险、特大洪水下泄引发水产养殖大面积死亡风险。”罗宏介绍说,为坚决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重大风险,我省多管齐下,出台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攻坚战实施方案,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就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和腾退企业用地、建设用地等,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土壤修复;持续开展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专项整治和危险废物专项治理;持续开展涉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等重点行业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和突出环境问题排查整改;开展汛期洪泽湖和沱湖流域跨界水体监测预警,推动沱湖流域跨市生态补偿。

  开展“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是我省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重大风险的一项重要抓手。去年以来,我省对生态环境问题“大起底”,印发4批清单1303个问题,目前已完成整改1205个,占比92.5%。

  罗宏表示,今年将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持续系统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重点围绕生态环境突出风险,进一步压实责任,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强化各项管控措施,及时消除重大风险隐患。(  本报记者  夏胜为)

[ 编辑:李名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