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师范学院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为办学事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为贯彻中央“以服务群众为主、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要求,近年来,合肥师范学院坚持以强化服务理念为先导,以提高服务能力为核心,以健全服务网络为基础,以提高服务实效为根本,深入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重要作用,保障和推动了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抓思想,强化服务理念
在深刻分析形势的基础上,学校清醒认识到,在办学基础比较薄弱、高教发展日新月异、高校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能否快速顺利完成由成人向普本、由普本向应用型普本办学转型,加速步伐,迎头赶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大改革建设力度,加快推进高起点、快发展战略。根据这一要求,校党委明确提出,党的思想建设要以“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制约学校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并通过连续举办三次全校办学思想大讨论,和深入开展创先争优、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推进干部职工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着力强化全校上下服务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为推动科学发展增添了精神动力,也为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提供了思想保证。
举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
抓队伍,提升服务能力
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精干高效的服务型干部队伍,是推动学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进程中,学校坚持把抓班子自身和干部队伍、党员队伍的服务能力建设作为重中之重。
着力打造服务型党委。 按照“高校领导班子要着力提高战略思维能力、谋划发展能力和凝聚人心能力”的总体要求,坚持把思想建设作为前提和基础,建立党委中心组每月定期学习制度,坚持凡国家和我省重要的政策性会议和文件都及时学习,并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先学一步,学深一点,不断提高党委班子谋划发展、把握全局和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制定《党委工作规则》、《校长工作规则》及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等,以制度规范党政决策。认真带头改进作风,确立了“五个三”的班子作风建设目标,即:“三做”,做人要大气、做官要正气、做事要有精神气;“三讲”,讲规程、讲规矩、讲规范;“三敢”,敢抓、敢管、敢担当;“三宽”,工作氛围要宽厚、宽容、宽松,“三投入”,保证时间、精力、感情投入,强化服务意识,并以此激励和督促班子成员常怀敬畏之心和感恩之情,忠诚事业,勤政廉政。坚持改进作风从密切联系群众抓起,建立并坚持重点工作专项调研、务虚研讨和重大问题决策征询制度等,问计问需于师生,提高了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性。
坚持每月举行党委中心组学习
着力打造服务型干部队伍。 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总体要求和高校中层干部提升专业能力和执行能力的核心任务,学校在加强干部日常教育管理的同时,加强干部学习培训,通过每年举办处级干部培训班,邀请专家来校专题辅导,组织干部到革命老区接受传统教育,到省内外高校学习考察等,拓宽了干部视野,提高了党员干部服务发展的使命意识和推动工作的实际能力。建立干部工作经验交流机制,做到凡外出调研,都有考察汇报材料,都作大会交流发言,促进了相互学习和相互服务。注重中青年干部培养培训,先后选派一大批干部到省委省政府办公厅、省教育厅、省电视台、安徽日报社、合工大、安大等单位研修实习、交流锻炼等,促进了年轻干部的服务意识和业务能力的明显提升。改进干部考核管理方式,重点将管理服务教学情况纳入考核指标,并设立工作创新奖等,进一步强化了“管理服务教学”的理念和要求。
组织处级干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着力打造服务型党员队伍。 为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服务师生、团结师生、带动师生上的先锋模范作用,校党委高度重视“双培”,加强在优秀青年大学生和优秀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积极把优秀青年凝聚gBE7队伍中来。注重加强党员队伍的思想建设和日常教育培训,以“重师德、重教学、重育人、重奉献”和“爱国、爱校、爱岗、爱生”为主旋律,不断培育和强化他们争当各自领域先锋模范的意识。近年来,在彰显教师教学能力和育人水平的“三育人先进个人”评选中,党员教师比例超过了90%;在彰显学生自我成长的“感动合师”人物及各类评优评先中,学生党员比例占70%以上。
抓载体,健全服务网络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党在高校全部工作的基础。学校坚持不懈“抓基层、打基础”,在健全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支部三级组织架构的基础上,延伸触角,拓展载体,充实内涵,逐步构建了一个多元化、全覆盖的党组织服务网络。
立足服务,优化组织设置。 按照有利于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原则,积极探索“按需设置党组织,党员多重组织生活”的模式,一是把党组织建在师生工作学习联系最为紧密的地方。现已全面建立院系级分党校,并在教研室、学科和科研团队建立教工党支部40个,以专业或年级设置学生党支部32个,在100多个班级建立党小组。突出服务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所有有党员的学生社团中都建立党小组,在每幢学生公寓都建立学生党员宿舍工作部,对420余间学生党员宿舍均实行挂牌公示,使学生党支部、党小组的设置,真正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空白点”。
组建学生党员先锋服务队
立足服务,推进组织共建。 为拓展和完善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学校先后建立党委班子成员联系1至2个院系总支、联系2至3名学生,和 “一结十、千带万”党员结对帮扶工程等,并要求不定期开展“双向交流”,重点了解院系工作状况和师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向他们征求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为他们提供咨询指导和协调解决有关问题,有力促进了干部共管、人才共育、发展共帮。
立足服务,开展党建创建。 以实现“五好”、“五带头”为目标,组织开展基层党建示范点创建评比活动,带动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形成了一批有影响、有实效的品牌活动。如:“三级书记大走访”活动,通过三级书记带头,带动了校、院系两级领导班子和机关干部深入到教学一线、深入到师生中间,着力破解了一批制约科学发展、影响和谐稳定的重点难点问题。教工党员示范岗制度,即:认领示范岗,亮党员身份,树党员示范岗标牌,承诺“我的岗位我负责,我的工作请放心”,增强党员干部为师生服务的自觉性和争先意识。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根据院系不同特点,引导和组织各院系学生组建“党员先锋大队”、“党员先锋小组”、“党员迎新服务队”等,积极参与到学校内外的主题实践和志愿服务中来,在学生自律委员会、教室工作部、食堂监督部、校园护卫队等学生志愿服务组织中,都有学生党员在积极行动,有效培育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校荣校热情。 “七一”师生党员志愿服务日活动,坚持每年“七一”组织师生党员志愿者,开展文明创建宣传、精品图书巡展、后勤服务维修等志愿服务,进一步强化了师生党员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在学生社团建立党员活动小组
立足服务,拓展党建载体。 以试点党代会年会制和党代表常任制为契机,出台党代表开展调研、提交提案等工作意见,加强党代表与师生之间的直接沟通和联系,进一步畅通师生需求的快速反馈渠道。充分发挥校园网的宣传和服务功能,引入干部远程在线学习,积极服务党员干部对政策理论的专题学习;设立党务公开、组织发展、党员之家、服务指南等近20个子栏目,便捷了社会和师生的日常使用。在有条件的院系,建设了一批党员活动室,促进了党员教工日常教研活动,与党组织生活相结合。重视加强对群团、统战、老干部、女职工、关工委等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和作用,拓宽服务载体,增强工作合力。
举行党代会年会试点
抓重点,提高服务实效
按照“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总体要求,同时密切联系学校深化办学转型、强化内涵建设的中心任务和迫切要求,学校明确把服务教学、服务教师、服务学生、服务社会作为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主攻方向。
服务教学,突出抓教学中心地位。 校党委牢记人才培养是学校办学的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为此,强化领导作用。建立党委会每学期专题研究教学、校长办公会每月专题研究教学、每年专题举行教学工作会议、院系主任每月教学工作例会、院系副主任每半月教学工作例会等五项制度。坚持校领导联系院系、深入一线督查教学、现场办公,处级以上干部全员参与听课评课,机关青年处科级党员干部兼任辅导员(班主任),等有效做法。本学期以来,校党委已专题研究教学议题18项,组织到相关院系现场办公10余次,相关议题和事项均及时落实。同时,班子成员还开展教学工作专项调研34人次、人均听课8节,形成了良好导向。落实四个保障。制度保障上,建立了以《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纲要》为统领的教学管理规章110余项。科研保障上,制定了《科研服务教学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激励措施。政策保障上,落实进人编制、干部配备、机构设置、收入分配等“四个优先”。近三年来,95%的进人计划都用于教学,有限的干部配额都重点用于配齐配强院系和教学管理单位班子,教师在津贴平均高出行政人员10%以上。服务保障上,在管理人员中推行了服务承诺制和首问负责制。实行一个挂钩。即:将教学建设与服务教学工作与各单位年度绩效考核挂钩,并通过每月一次的院系教学建设现场会和每年一次的管理部门服务教学情况集中汇报会,进行检查和督促,强化了教学人人有责。
校领导走入课堂听课
服务教师,突出抓青年教师成长。 按照“党管人才”原则,校党委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全面加强以教师队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积极为各类人才的成长和干事创业创造平台、提供空间。同时,重点针对学校青年教师比例过大(占80%,全省高校少见)、教学能力偏弱以及青年教师自身生活压力大、可能存在的困难多等问题,主要做到:在政治上引导。建立校领导和院系总支书记联系青年教师、与青年教师谈心制度,并明确每名校领导负责联系2名青年教师,每学期个别谈心不少于1次,院系党总支书记每年对本单位每一名青年职工开展有针对性地谈心不少于1次,让青年教师感受到组织的关爱。在专业上培养。专门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突出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并出台《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规划》、青年教师“导师制”等一系列制度,组织开展“课堂教学,人人过关”、教学沙龙、教学观摩、教学基本功大赛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加强对青年教师业务发展上的指导和帮扶。在生活上关心。缩小校内津贴分配极差,提高青年教师平均工资水平;成立青年教师协会,举办青年教师联谊会,拓阔青年教师交际圈;建立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并在教工党支部增设心理委员,及时为青年教师做好心理疏导等,在关心关爱中促进青年教师健康成长。
举行教学基本功竞赛经验交流服务青年教师成长
服务学生,突出抓服务体系建设。 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是高校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基本理念,校党委高度重视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体系建设。通过近年不懈努力,形成了一些相对成熟的平台和抓手。建立“两个中心”,即: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的“大学生事务中心”,和以服务学生自主创新创业需求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实施“三大计划”。即:以统领指导大学生四年大学生活和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愿景计划”;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主线的“爱心感恩教育行动计划”;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线的“素质拓展计划”。此“三大计划”已连续实施八年,经跟踪研究,在服务学生自我成长方面收到明显成效,并荣获2012年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建设“五个基地”,即:通过与中电38所合作共建“魂芯”DSP实验室和SMT、PCB两条校内生产线,与安徽徽王集团合作共建蓝莓果酒系列产品组培和研发基地,与北京幸星公司等合作共建动漫实训中心以及化学化工实训基地、教师技能训练中心等5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为服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平台。加强“六项服务”,即加强学生学业指导服务、就业创业服务、助学助困服务、心理健康服务、安全保障服务、生活保障服务,进一步充实服务学生工作内涵,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体系。
建立大学生事务中心为学生提供便捷服务
服务社会,突出抓融入地方发展。 服务社会是高校履行办学使命的重要内容。作为地方院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也是地方高校借力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学校优化专业结构,重点发展应用型专业,并着力建设电子信息类、文化产业类应用专业群。现有44个本科专业中,直接面向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专业近70%,其中,两个应用专业群涵括专业24个,占55%,积极适应了我省和合肥市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需要。丰富服务内容。突出抓师生“三走入”,即:鼓励和组织广大师生主动走入企业(行业)、中小学和周边社区,让教师积极承担企业(行业)产品设计、研发、生产等各个环节技术攻关,让教师为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校本培训、教学改革、开展教研、建设第二课堂等方面提供政策咨询和业务指导,让学生以志愿服务等形式走入周边社区,开展文化传播、科普宣传、爱心义教等。培育服务品牌。在服务地方发展需求的探索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双百计划”代表的一系列联系基层、服务社会的特色活动。“双百”,即教师以服务社会、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为目的,走进百家校企;学生以服务留守儿童、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题,开办百所行知学堂。“双百计划”实践活动被省委活动办列为全省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大典型。这些重要工作的开展,不仅增强了师生的社会责任意识,锻炼了师生的实践能力,也为不断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途径作出了积极探索。(特约通讯员:刁文彬)
“双百计划”实践活动被列为全省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大典型被安徽新闻联播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