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际化都市区的规划理念与路径
去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合肥与南京、杭州并列定位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明确要求提升合肥都市区国际化水平。近年来,合肥市城乡空间快速拓展,布局日趋合理,城乡一体化趋势明显。但对照国际化都市区的建设要求仍有差距。为此,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抢抓机遇,坚持等高对接,拉高标杆,加快空间拓展和战略升级,全面优化都市区功能格局和空间形态,打造中心城区、卫星新城、特色城镇、美好乡村(社区)相互协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推进合肥都市区建设;构筑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平台,推进城市群城际交通网建设,提升市域公共交通网络能力,为打造世界级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奠定坚实基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提升合肥国际化都市区建设水平,要突出“三个坚持”,优化“两大空间”。
突出“三个坚持”
“十三五”合肥城市空间布局及功能区发展主要以美化城市形态、优化城市结构、精化城市布局为总体发展思路,通过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优化结构、精品增长,促进城市有序拓展,以功能分区为导向,优化城市空间,提高品质,美化城市形象。坚持全域理念,推进空间结构的优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形成市县功能互补,推动生态、生产、生活协调发展,打造引领区域发展的长三角副中心城市。坚持都市区理念,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力,以国际都市区为标杆引领城市发展,紧凑布局,提高效率,延续城市文脉,铸就城市特色,创建包公故里、科教基地、园林城市、滨湖新城等文化品牌,传承江淮地域文化,打造引领区域发展的国际化都市区。坚持转型升级理念,优化城区空间结构,提高标杆,等高对接南京、杭州,调整产业结构,打造均衡分布的区域中心,树立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注重生态保护,打造生态都市,实现宜居宜业。
优化“两大空间”
优化中心城区空间。城区形成老城区、滨湖新区、政务文化新区、合肥南站区等四大市级中心,形成西北部、西部、西南部、东北部、东部、北部等六大产业集聚区工业板块。城区未来重点推动布局组团化、功能复合化、土地集约化、产业集聚化、环境生态化、交通立体化、风貌多样化等,优化布局、完善功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型业态。提升老城区功能服务,着力打造提升滨湖新区,成为新区开发建设的示范区、展示城市形象的新窗口,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和面向长三角的CBD。
优化县域空间布局。巢湖等高对接中心城区、突出旅游度假,打造全国著名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重点打造市级综合服务中心及合肥巢湖经济开发区、居巢经济开发区、中庙国际健康产业城三大产业区。肥西县作为合肥主城区西南中心,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优化和升级,重点发展县城综合服务中心及桃花、紫蓬、花岗、三河四个重要城镇,打造桃花工业园。肥东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制造业、物流业,打造循环经济示范园,形成合肥的东部中心城市,重点打造东部新城及发展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肥东经济开发区两大园区。长丰县作为合肥北部副中心城市,打造合淮一体化共建平台,承接高新产业转移,重点发展县城、北城及下塘镇、吴山镇、岗集镇多个重要城镇,打造下塘工业片区、双凤工业园两大工业区。庐江县作为合肥南部重要副中心城市,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及商贸服务,承接部分先进制造业转移,重点发展县城综合服务中心及汤池镇、龙桥镇两个重要城镇,打造庐江经济开发区、庐南循环重化工业区两大工业园区。环巢湖地区进行创新利用,突出生态保护、旅游开发两大功能,构建国际级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重点打造生态示范区以及环湖十二镇。
(执笔人:陶其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