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 助力脱贫攻坚
【编者按】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中共中央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在年初举行的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省各民主党派和广大政协委员围绕这一主题,踊跃提交提案,积极建言献策。
培育主导产业 增强造血功能
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我省各地围绕产业扶贫,设立专项资金,搭建融资平台,积极开展光伏发电、特色种养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扶贫实践,取得了成效。但总体来看,我省产业扶贫中仍面临经营主体规模小、辐射带动力不强、产业集中度低、品牌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产业扶贫任重而道远。
“产业扶贫重在项目、难在精准。 ”民进安徽省委建议,因地制宜,明晰发展路径,在对贫困地区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贫困地区自然资源、经济基础、农民素质等各自特点,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扶贫规划,实施差别化扶持政策,加快发展和壮大“一村一品”和“一村多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地域特色,加快培育具有贫困地区特色的主导产业。
“脱贫攻坚,龙头带动是关键。 ”民进安徽省委提出,着力推进“千企带千村”,围绕当地资源优势,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建立各类精准扶贫产业基地,实施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模式,建立紧密型的利益连接机制,推动贫困户以土地或扶贫资金入股,把资源变资产、把资金变股金,把贫困户变股民,调动贫困户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抗风险能力,实现企业与贫困户双赢。同时,坚持能人带动,发展特色高效产业。发动和抓住农村各类经济能人,采用“政府补贴、能人托养(托种)、农户分红”的形式,大力推广家庭农场“托管养殖”的产业扶贫模式,实现经济能人和贫困户双赢。
打通金融脉络 创建长效机制
“针对失能型和受困型贫困人口自身脱贫能力较弱的现状,亟需创新扶贫方式,为其提供可持续的脱贫保障机制。 ”民盟安徽省委提出,以贫困户手中的资源和资产,量化折股,确权到贫困户,投入相关产业,实现到期分红,打造可持续的“造血”式扶贫。
民盟安徽省委认为,“造血”式扶贫至少应包括如下内容:以市场为基础,以项目融资为载体,通过依靠金融政策并辅以其它政策,支持和引导资金、资源和资产流向贫困地区,做大做强相关产业,以此带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并有效提高贫困户收入。“造血”式扶贫的重点是实施因户施策、分类帮扶,难点在于吸引各类金融资本。
为此,民盟安徽省委建议,打通“金融脉络”,增加金融资源供给,解决“多投入”问题,通过提供长期低成本资金、设立扶贫再贷款、健全风险补偿机制等措施,鼓励和引导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到贫困地区开设网点;强化项目扶持培育,解决“往哪投”的问题,强化政银企对接,政府和人民银行可优化相关考核细则,鼓励引导金融机构认领一定数量的潜在项目,督促其深入企业开展帮扶;推动金融产品创新,解决 “投得出”问题,发挥政策性金融导向作用,支持贫困地区法人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对贫困地区金融机构可再降低现行优惠的支农再贷款利率;改善金融生态环境,解决“愿意投”问题,加快贫困地区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技术手段,扩大贫困地区建档立卡信息采集的覆盖范围,形成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良性运行机制。
推进健康扶贫 破解因病滞贫
“因病致贫与因病返贫是精准扶贫战略推进中的现实瓶颈。要走出‘因病滞贫’的现实困境,就必须加快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步伐。 ”省政协委员胡万宝建议,进一步构建多层次健康扶贫医疗保障体系,增强大病、重病预防能力。
胡万宝认为,构建多层次健康扶贫医疗保障体系,应以医疗救助制度为基础,以新农合为主干,大病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两翼,社会慈善救助为补充,实现医疗救助、新农合、大病保险、商业健康保险等制度的有机衔接,协同互补,共同预防和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同时,加大医疗救助制度的帮扶力度,重视社会慈善救助的补充作用,使贫困人口大病、重病医治得到有效保障;也可利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办法,支持、引导社会组织特别是慈善组织和社工机构积极参与到健康扶贫体系中,发挥协会、学会等社会组织作用,整合社会资本、人才技术等资源,为贫困地区提供医疗服务。
“实施健康扶贫要以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受益水平为着力点,创新健康扶贫发展模式。 ”胡万宝提出,一方面要整合各种医疗资源,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实施三级医院与贫困地区医院“一对一”帮扶,为贫困地区健康扶贫注入“新鲜血液”,提高其医疗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要创新服务模式,运用“互联网+”和移动医疗等手段,变疾病管理模式为健康管理模式,提高健康扶贫信息化水平,实现健康扶贫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智慧卫生”建设、远程诊疗等手段,整合各种外部资源,打破医疗服务时间、空间、人员方面的限制,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开展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健康干预,进行长期系统的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从源头上让农民群众少得病、不得病。
畅通信息渠道 提升精准实效
贫困人口需求信息如何精准识别并能有效对外传播,政府、企业和社会扶贫力量的扶贫资源如何进行精准配置,都需要有畅通的信息传播渠道。在省政协委员姜红看来,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解决贫困地区的“信息贫困”问题,切实帮助贫困地区打破信息壁垒,实现帮扶需求信息与供给信息的有效对接。
姜红在调研中发现,当前我省贫困地区经济有所发展,但农村贫困地区信息获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依然凸显。省市县村各级扶贫信息网站虽已初具规模,仍存在着信息分散,功能单一,信息传播能力有限等问题,围绕扶贫的信息传播平台尚未形成统一的、多元化的服务平台,贫困地区农民群众信息素养较低,特别是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有待提升。乡镇政府与村干部、村干部与村民以及“信息优势”与“信息弱势”村民之间,存在信息识别、判断、使用不对称的问题,容易导致贫困识别出现偏差,背离精准扶贫政策的要旨。
为此,姜红建议,要完善贫困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侧重推进移动4G和宽带网络全覆盖,稳步推进“广电户户通”工程、农村书屋、农村文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建设与运营,从硬件建设层面缩小“信息鸿沟”。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精准扶贫,实现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三网合一。打造一个上联国家平台、下联基层、横联省级扶贫单位,集部门网站、电子商务、广播电视、电话语音、手机短信微信、专家视频直播等多媒体手段为一体的“扶贫合作信息平台”,通过该平台,让贫困村、贫困户的需求信息能被准确识别和传播出去,推进扶贫资源供给与扶贫需求有效对接。加强贫困地区农民群众信息素养教育,通过多种方式提高他们的信息获取和使用能力。通过政府、新闻媒体、互联网企业、教育机构等多方合作的方式,面向农民群众传授媒体应用、信息技术使用等基础课程,提升贫困地区农民群众信息的自主传播能力,实现信息扶贫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