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500座山峰有故事

10.12.2014  22:03

    近日,武汉公示山体保护规划成果,散布于武汉大江南北的近500座山峰纳入保护。武汉的山不高,但数量多,在武汉地理上,这些山峰呈3条主脉分布,北部绵连气势恢宏,南部山湖相伴,中部由西向东横中心城区跨江而立,山水聚气成“江城”,呈现出武汉“一城江水半城山、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磅礴景致。

  中国传承千年的筑城美学上,讲究山水地势。不管是明清北京都城的天人合一达到的庄重威武之魄,还是古金陵城的龙盘虎踞形成的负山抱水之势,城市中的“山”都不仅仅是一个自然概念,而是城市气质的一部分。武汉山多,市民从汉口到光谷,少不了途经龟山、蛇山、珞珈山、桂子山、磨山;而在主城区,许多山体也大都是重要的公园绿地。这些“山”应该不仅仅是简单的地名,或者自然景观而存在,否则,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人口聚居高度集中的城市中,“山”作为自然概念将可能会被逐渐淡化和遗弃。

  武汉的山要“活”起来,简单说,就是使其有故事。500座山峰,不只是数字,一个个列举,仔细查探,也许有很多的风土人情、人文历史或者城市掌故。某年某月,哪座山曾经发生过武汉历史上著名的传奇事迹,哪些武汉人对某座山峰有过共同的描述、记忆,甚至哪怕只是一些段子、调侃的言说,都足以称道,值得搜集、整理。也许有的山已经历史悠久,人文积累深厚,早已举国闻名,那就继续发扬;也许有的山峰“一文不名”,但未必没有很好的人文素材,潜在的文化资源一经提炼,使其“爆得大名”,亦未可知。

  太渔山、凤凰山、仙女山、汤家山……武汉人依山而居,城市山水融注着一方士人的思想理念。历史上,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宗教文化思想和民间风情等融为一体,构成了伟大的“山体文化”。恰恰正是承载了这些民间故事、人文风情,山水就“鲜活”起来,就不仅仅是一草一木,而更具有了人与之亲近的灵性。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已故美学大家宗白华就认为,我国历史久远,世代感情、信念和活动都会在山水里留下烙印,所以中国山水有人的精神风貌,也对周围人性情影响极大,具有德化作用。比如梅亭山,山顶平地的楚望台、首义碑林景区,传承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而说起珞珈山、桂子山、狮子山会让人想到白衣胜雪的莘莘学子,承载着武昌“大学城”的人文科教氛围。有学者研究,读懂武汉的山就读懂了武汉的历史,武汉的山串起汉派文化脉络。

  城市的山脉“有灵气”,获得民间的传播和文化知名度,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文化资源的旅游经济价值开发,而对于生活在其中的城民和城市本身,更是承载着一种精神人文气质的熏陶,一种“寄情山水”返璞归真的心灵之旅的可能性。

责编:孙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