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开发区打造“机器人之城”

29.06.2016  00:21

  原标题:广州开发区打造 “机器人之城”

  集聚73家智能装备企业 产值132.5亿元占全市1/3强

  瑞松科技的轿车焊装自动线改造项目。

  全球第一款全电力低空自动驾驶载人飞行器——Ehang184。

  巨轮智能的自动化喷涂机器人。

  自从“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的概念提出以来,智能制造成为备受瞩目的产业,承担着中国实现高端制造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作为智能制造最为发达的地区,今年3月,广东省发布了《广东省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至2017年年末,要建成两个国内领先的机器人制造产业基地,并推动19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机器换人”计划。

  业界认为,全国智能制造看广东,广东智能制造看广州,广州智能制造看广州开发区。

  2015年,广州开发区集聚了73家智能装备企业,总产值达到132.5亿元,连续5年保持16%以上的复合增长率。2015年,广州智能装备和机器人产业的产值近400亿元,广州开发区占据了1/3强。未来,广州开发区将以机器人产业为主引擎,助力广州打造“机器人之城”,在广州创建国际科技创新枢纽中发挥主引擎的作用。

  文/广州日报记者何瑞琪

  图/广州日报记者庄小龙

  形势:

  “机器换人”需求迫切

  走进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一幅“无人工厂”的场景令人心潮澎湃。只见机器人抬起只有一两毫米粗细的“指尖”,先端详着眼前一块用料,随后“指尖”飞速转动,沿着用料的边缘,将毛刺一一刮平。整个动作灵敏温柔,又一气呵成。

  据了解,这是一套生产130SJT系列电机前端盖的自动加工生产线,4台车床和3台机器人,8个小时可以加工300件产品。以往生产线需要4名工人两班倒操作,如今仅需1人控制开关,一年下来可节约成本27万元。投产3年,已成“明星产品”,备受客户追捧。

  从应对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和熟练工人招工难的困局等角度看,智能制造和机器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内制造业对于转型升级的需求日渐迫切,“机器换人”越来越受关注。

  从数据上看,我国已经连续2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2015年全国工业机器人新增需求量达到7.28万台,占全球25%。

  “中国的机器人应用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广州瑞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志强对行业前景信心十足。20多年前,他还是一名汽车修理工,就敏锐地嗅到市场先机抢滩智能制造,如今已是行业翘楚。他提供了一个数据,在机器人应用方面,世界平均每万名工人66台,韩国430台,日本350台,欧洲280台,而中国只有35台左右。

  规划:2025年产值破3000亿

  在智能制造和机器人领域,从全国产业版图来看,广东、江苏、上海、北京等地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

  当今,国内制造业受制于劳动力成本和资源环境,技术创新转型升级压力巨大,发展智能制造成为各地制造业升级转型的“金钥匙”。各地在这个产业上频频发力,上海、徐州、常州、重庆、昆山、青岛、哈尔滨等地迅速推进智能装备和机器人产业园区及基地建设,并抢先出台专项政策吸引企业落户;在省内,佛山顺德和东莞,都在大力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通过打造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的方式,抢占智能装备产业的发展先机。

  挑战与机遇并存。对此,广州在2014年就出台《关于推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要培育形成超千亿元的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装备产业集群。2016年年初,广州推出《广州制造2025战略规划》,明确将智能装备及机器人作为重点发展领域,规划2025年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建成珠三角乃至全国智能装备关键设备、技术供应和研发创新中心。

  一系列措施的出台,为广州和广东智能制造和机器人产业的崛起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我对这个问题一点都不担心,广州背靠珠三角这一全国最大的制造业生产基地,传统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需求,对于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多。”中国(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院长程德斌认为,智能装备和机器人属于地域服务性强的行业,离珠三角市场越近,在咨询服务方面就越有优势。

  行动:建“军团”促协同创新

  今年3月,广东省经信委公布广东首批15家机器人骨干企业,通过重点培育打造广东机器人自主品牌。其中,广州有5家企业上榜,来自广州开发区的就有3家,分别是广州数控、瑞松科技和广州启帆。

  在广东重点培育的29家机器人企业中,有13家企业来自广州,其中大多数又集中于广州开发区。

  在席卷珠三角的“机器换人”风暴中,广州开发区正是其中一个风暴眼。

  作为广州智能制造领域的产业龙头,广州开发区兼有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在“工业4.0”的时代浪潮中脱颖而出,基本形成了从上游关键零部件、中游整机到下游应用集成的智能装备完整产业链条。

  数据显示,2015年,广州开发区共集聚73家智能装备企业,总产值达到132.5亿元。已聚集广州数控、达意隆、明珞装备、海瑞克、昊志机电、诺信等代表性企业,华鼎、粤研、启帆、明珞、日松、飞锐、万讯、巨轮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落地。一个个龙头企业,形成了实力雄厚的机器人“军团”。

  这些企业不仅在广州起着龙头引领的作用,在全国机器人产业中也享有一席之地。

  广州数控是国内最大的机床数控系统研发和生产企业,也是全国机器人行业龙头;瑞松科技的机器人技术与系统集成综合能力在华南地区排名第一,市场占有率行业领先;达意隆是国内唯一一家上市的自动化解决方案提供者,亚洲最大的饮料包装设备商;在智能装备领域,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CVC威凯)等5家企业主导了行业国际标准的制定。

  面对来自全国的竞争,早在2013年,广州数控、广州机械院、广汽集团、广州万宝集团等12家单位就已联合成立“广州工业机器人制造和应用产业联盟”,主要联合广州地区从事工业机器人及相关零部件的研发、制造、集成应用、技术服务等机构结成合作组织,促进协同创新。

  一园三区

  一园

  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智能装备产业园区

  概况:建设总用地面积378.5公顷,分为北区、中区和南区

  北区

  方位:知识城南起步区

  定位:重点承载智能装备产业的科技研发、孵化加速、总部经济等功能

  方向:全区智能装备产业的核心区域

  中区

  方位:东区云埔工业区

  定位:重点发展智能装备产业的生产制造

  南区

  方位:广园快速路以南旧黄埔片区机械谷

  定位:重点发展智能装备产业的技术产业化

  方向:以广州机械院为核心,建设一个集智能装备产业研发、检测、制造、展示、贸易等为一体的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打出 3 张特色牌

  面对来自省内外的激烈竞争,广州开发区根据自身特点,在智能制造领域打出多张特色牌。

  广州开发区立足于“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未来,提出将机器人作为智能装备产业的发展核心,将机器人置于产业驱动引擎地位,同时大力发展其他智能装备产业发展,实现“全产业链”、集群式发展目标,并通过大力引进国际产业项目、扶优扶强一批本土骨干企业、加速科研资源集聚,形成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三轮驱动”。

  1 “一园三区”打造全产业链

  小背景:打造产业基地和园区,并通过基地和园区带动产业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广州开发区的发展优势,广州开发区将这一先进经验移植到智能装备领域。

  目前,广州开发区确立了“一园三区”的总体架构,将智能装备产业园分为北区(知识城)、中区(云埔工业区)和南区(原黄埔机械谷智能产业园)。

  其中云埔工业区成为智能装备产业的核心,云埔工业区和智能产业园发展已相对成熟,以调整提升为主,是近期建设的重点。知识城为新建区域,主要承载研发、科技孵化、高端制造项目,是产业园未来发展中心。

  借助园区所提供的平台,企业之间的合作更为密切,实现机器人的全产业链发展。这也使得广州开发区形成了强大的集聚优势,从机器人上游关键零部件、中游整机到下游系统集成的完整链条,环环相扣。

  比如,在本体及零部件制造环节,区内工业机器人本体产能规模已位列全国第一;在下游系统集成环节,瑞松科技、明珞汽车装备等多家知名的系统集成服务企业均集聚在开发区;在研发检测环节,广州开发区共聚集了各类检验检测机构51家,成为全国首个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

  此外,辖区内还有多个孵化器用于支持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提供培训、融资、法律、市场推广、科研检测等方面的专业服务,将有效降低中小工业机器人企业创业成本和经营风险。

  2 政策扶持+重金引才

  小背景:智能装备产业和机器人的竞争,更集中体现在发展思维和政策扶持引导的竞争上,一个城市能否脱颖而出,关键在于能否找准发展的脉搏。

  对于本土企业,广州开发区充分发挥政策的扶持和引导。对落户的国际或国内500强企业,一次性奖励200万元;对区内上市企业,最高奖励300万元;对年度主营业务收入达10亿元以上的智能产业企业,一次性奖励50万~100万元。

  对优先发展智能制造等十大行业的企业,给予最高800万元的设备更新奖励;对区内数控机床、智能装备等重大项目给予最高200万元资金支持;对企业购买或租赁机器人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

  历来,广州开发区相当重视人才的扶持,“1+7”科技政策和“1+9”人才政策,让开发区科技人才毫无后顾之忧投身科研。

  今年3月,广州开发区公布2015年第二批院士专家创业项目和科技领军人才,亿航智能设备(广州)有限公司CEO胡华智当选科技领军人才。据悉,目前该区对科技领军人才引进形成了“启动资金+项目资助”、“财政资助+风险投资”、“项目配套+上级扶持”、“贷款贴息+信贷融资”的组合式扶持体系,涵盖人才创业成长全过程,领军人才创新创业的总资助强度最高达到4580万元。

  亿航智能是无人机行业的一匹“黑马”。今年1月,“亿航184”载人无人机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上先声夺人;5月,美国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向亿航大批采购,专门用于人造器官移植的快速运输。

  目前,这架“亿航184”的样机正停放在广州开发区里,参观的嘉宾络绎不绝,意向合作客户也不少。“感谢开发区给予的大力支持,我们希望在这里创造奇迹。”亿航科技联合创始人熊逸放说。

  3 与国际龙头企业合作

  小背景:广州开发区既注重本土企业的培养和扶持,也注重引进国内乃至国际先进企业和研究机构,促进智能装备产业技术的全面提升。

  考虑到国内机器人技术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的现实,广州开发区提出本土机器人制造企业从经济型智能装备和机器人切入,与国际龙头企业错位发展,完成技术、市场积累之后,再向高端市场拓展的发展思路,同时大力引进国际领先的机器人制造企业和项目,提升园区产业层次,着力将广州开发区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能装备产业基地、全国机器人产业园发展。

  2015年6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广东省政府、广州市政府共建,吸纳中国科学院、中国机械工业集团优势资源,由工信部电子第五研究所牵头组建,投资10亿元的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落户科学城。

  同年9月,首个中国与以色列合作打造的机器人研究院与智能制造产业基地落户广州开发区,引领智能制造走向国际化。另外,该区还引进了库卡、发那科等全球机器人巨头,初步形成国际接轨、国内先进的机器人产业集群,为智能装备产业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中以机器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伦明表示,未来,教育机器人的研发将成为开发区的一大亮点。他们和以色列教育机器人公司Robogroup/Intelitek签订了合作协议,将该公司产品引到中国,从小学、初高中到大学、工业级别的培训,机器人将带来教育理念的革新。

  打造“机器人之城”,

  开发区优势在哪里?

  产业基础+科技优势+政策优势+人才优势

  在国际上,美国日本多个城市都已提出“机器人之城”的概念,在国内,也有多个城市提出“机器人之城”的设想。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数据表明,过去两年,各地一共出台77项机器人扶持政策,建成和在建机器人产业园区超过40个。

  即便竞争激烈,从全国对比来看,广州和广东的优势都是无与伦比的。

  首先,广东拥有珠三角这一全球最大制造业基地,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同时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也产生对工业机器人的迫切需求。其次,智能制造和机器人产业已经成为广州未来的重点发展产业。在广州,以广州数控为代表的一批龙头企业,在机器人制造领域掌握了一批核心技术,部分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广州开发区和广州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再次,对于机器人产业,广州出台一系列政策加以扶持和培育。

  无论是产业基础和科技优势,还是政策上的扶持与鼓励,都离不开具体的落实。广州开发区作为广州机器人产业的引领者,担负起广州实现打造“机器人之城”的重任。由于起步早、发展快,广州开发区目前已经形成覆盖上下游领域的全产业链条,这为“机器人之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机器人之城”的打造,既离不开产业链的支持和临近市场的需求,也离不开科技和人才。在这几方面,广州开发区都拥有相当大的优势。广州开发区接连引进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中以机器人研究院,为机器人产业的研发提供坚强支撑;在人才方面,早在上世纪90年代,广州开发区就首创以“智力交易”为主的留交会、留创园,形成充满活力的“海归经济”。

  产业基础、科技优势、政策优势、人才优势,这是广州开发区打造智能制造的抓手所在,也是广州在“机器人之城”竞争中突围的关键所在。随着政策的推进和全产业链的发展,一幅“机器人之城”的图景,正徐徐向我们展开。

责编:杨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