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青海省科技创新亮点纷呈

31.12.2015  12:36

2015年青海科技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提高科技创新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形成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新格局,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升级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全年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01项,总经费62.3亿元,科技投入20亿元,资助经费3.92亿元。实施完成(验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07项,新增产值31.356亿元。登记各类科技成果445项,同比增长10.7%;截止11月底,申请专利2208件,同比增长102%,每万人有效发明拥有量达到1.065件,同比增长40%;实现质押融资3.45亿元,是上年度的9.8倍。争取国家项目63项,资助经费2.2亿元,完成财政目标任务的107.6%。落实签约招商引资金额10.2亿元,到位资金2.64亿元。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科学把握科技和产业变革趋势,紧紧围绕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融合发展,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创建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环境,不断提升全省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中共青海省委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青发[2015]17号)、《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改革省级财政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的实施意见》(青政[2015]80号)、《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青政办[2015]144号)等8项改革性文件,为全面推进全省科技改革工作提供政策保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通过一系列科技体制机制的改革,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改革决策,形成系统、全面、可持续的改革部署和工作格局,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破除创新创业的障碍,着力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渠道,打通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通道,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巨大潜能,以体制创新促进科技创新,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全面推动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使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融合的更加紧密,成效更加显著。

实施以“123”、“1020”为重点的重大科技支撑工程项目,集中力量攻克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123”科技支撑工程重点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重点在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十大特色优势产业方面共组织实施科技项目34项,总经费97293万元,省科技经费资助16480万元,项目实施后预计新增产值21.4亿元,利税4.7亿元。成功研制挤压出长度为世界第一长度的P91无缝钢管。320MWp水光互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填补了国内大规模水光互补关键技术的空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水光互补电站。成功研制了新型高海拔飞艇“蓝天号”对地观测系统,实现了对青海湖流域环境的实时监测管理、分析及草地生产力的评估。研制开发了数控重型卧式车床系列、数控轧辊机床、无心车床系列、卧式加式中心、数控曲轴成套设备系列、数控花键铣床系列等12种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新产品。“青重牌”车轮车床、重型卧式车床系列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达到80%、60%。建设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高效利用技术集成创新平台,已初步建成分离纯化技术平台和高原特色资源冻干中试平台,为优化中藏药剂型和工艺奠定了基础。“1020”生态农牧业科技支撑工程重点围绕全省十大农牧特色产业发展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43项,总经费4.64亿元,省科技经费资助7920万元,带动社会投资3.85亿元。在油菜、马铃薯、青稞、蚕豆、小麦等五大类农作物高产田创制、枸杞高效栽培及水肥耦合技术应用、牦牛一年一胎繁育以及衣原体病防治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解决了一批农牧特色优势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问题。项目实施后预计建立示范基地60个,培训农牧民35900人(次),新增就业9361人,带动农民增收3.43亿元,新增产值18.36亿元,净利润4.35亿元,利税1.65亿元。

设立专项支持发展众创空间,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添新动能。一是设立5000万元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投资引导资金支持发展众创空间,对省内各高校在读两年以上的大学生和毕业7年以内的省内外高校毕业生在青海境内创办企业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的给予重点扶持。二是依托国家高新区、大学科技园、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及各类特色产业集聚区,构建了一批专业化的众创空间。三是研究设立科技企业孵化种子(天使)基金,与社会投资相结合,采取有偿使用和股权投资等多种形式,支持创新创业。四是举办青海省首届“交行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共组织参赛项目218个,涵盖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新材料、先进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等领域。通过大赛的举办,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了良好条件,提供了全要素、便捷化、低成本创新创业服务,除为大赛优胜者提供总额为25万元的奖金外,参赛者还与企业或团队达成投资意向协议,其中签约风险投资2家,天使投资1家,战略合作投资2家,银行授信签约2家,科技孵化器与21个参赛者签约入孵。

不断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一是以高新区体制机制建设为重点,不断完善管理机制、搭建科技平台、引进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和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国家高新园发展。截止9月底,青海国家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5亿元,同比增长18%,完成工业增加值53.5亿元,同比增长17%,高新区成为青海省经济新的增长点的优势开始显现。为推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开始启动省级高新区建设,“大通北川工业园”已列入“青海省级高新区”建设。二是大力支持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创新型企业为重点的企业发展,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努力使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拉动全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度。截止9月底,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已达109家,增长27%,实现工业总产值314.96亿元,同比增长31.82%,高新技术企业工业增加值66.17亿元。三是青海科技创新投资基金、青海国科创业投资基金和青海华控科技创业投资基金等3只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基金总规模已达5亿元,到位资金3.05亿元,其中2只基金在青海完成投资4400万元。参股海东科技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签订增资协议,注资2000万元,占目标公司股权比例28.6%。筹建了青海省创业发展孵化基金,基金初始规模拟为2000万元,政府引导基金投入1500万元,孵化器公司落实出资300万元。

深入推进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通过建立具有个性化、智能化、精准化的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加快构建以大数据应用为基础、以专家团队和科技特派员为技术支撑的全省新型农牧区信息化科技服务体系,今年重点推动食品质量安全溯源和电子商务相结合,实现了电商产品可溯源,溯源产品可电商,改变了传统食品质量安全追溯链条短、内容少的现状。该系统已入驻电子商务平台企业近60家, 98个品牌,1800款产品,实现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2000万元。目前,主动推送平台已覆盖17个县区, 1651个行政村,17.6万户农牧民,380多万亩耕地,并为1029个涉农协会、企业等经营主体建立了信息服务站。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一是搭建三江源智慧生态畜牧业平台,推进畜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安排重大科技专项4000万元搭建集“天然草地合理放牧、优质高产饲草地智能化管理、饲草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高原特色家畜健康养殖、畜产品增值加工营销”于一体的“三江源智慧生态畜牧业平台”,实现信息技术支持的天然草地保护与精准放牧,构建放牧和可追溯制度,为三江源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和全省智慧生态畜牧业发展新模式提供科技支撑示范。二是以青海金诃藏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为依托单位建设的“藏药新药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被科技部批准为“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省内第一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填补了青海省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空白。三是围绕省特色优势产业,加大对重点实验室的支持力度,全年资助1890万元鼓励实验室对青海省经济社会和重点领域产业开展科技研发,着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重点支持“青海省光伏发电并网技术重点实验室”资助经费1000万元,开展光伏并网特性和关键设备的测试研发工作,为青海省光伏设备制造企业、光伏系统集成企业提供支撑。四是新组建认定青海省机电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海省农村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海省铬系铁合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依托企业已建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4家。五是围绕优势产业组建技术创新联盟先后组建了镁产业、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锂镁产业龙头企业为主体,健全和完善省锂镁产业链,推动全省锂镁行业转型升级,提升青海锂镁产业在中国乃至全球市场中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具有积极意义。

积极推进科技支撑生态保护与建设。围绕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组织申报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科研和推广项目10项,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4500万元,针对祁连山区退化草地恢复治理及矿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祁连山区天然草地保护与利用及退化草地修复技术集成模式,首次筛选出适宜祁连山区人工种植草种6个。针对木里煤田矿区种草复绿工程,组织实施了“高寒矿区植被恢复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选择适宜草种,采用复膜种植技术,恢复木里煤矿渣山生态植被,植被覆盖度达65%。

大力培训创新创业人才。一是在科技计划组织实施和管理中,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重要技术指标,通过新开项目的实施,预计培养各类科技人才1005人。积极选拔推荐优秀科技人才入选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推进计划1人。目前,全省共有6人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其中2人晋升入选国家“万人计划”。二是积极开展“三区”科技人才专项工作。启动2015年度“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向科技部推荐955名选派人员,资助经费2169万元,深入基层开展科技服务。

积极推动基层科技工作。一是推进厅市(州)会商工作。继去年与果洛州建立厅州会商工作机制后,今年又与西宁市、玉树州政府建立了厅市(州)工作会商制度。通过厅市(州)双方的共商共议,更好地把握地方发展需求与省级重大科技部署的结合点,统筹配置省级和地方科技资源,增强科技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二是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全省31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已建成核心区面积达到18.7万亩,引进各类新品种、新技术291项,核心区年产值已达110.6亿元,园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9149元,园区新增就业人数达1.2万人。三是积极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加快良种引进、培育和种养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加快科技扶贫示范村和示范户建设,促进了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省科技厅被评为全省社会扶贫先进集体。四是开展科技活动周。联合省委宣传部、省科协、海南州政府在贵南县举行了以“创新创业?科技惠民”为主题的青海省2015年科技活动周暨中国流动科技馆启动仪式,围绕行业特点和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开展科普资料发放、现场义诊、科技成果展示及咨询服务等53多项宣传活动。

深化国内外科技合作。一是省人民政府与中国工程院续签新一轮的科技合作协议,依托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团队实施了“青海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咨询”和“三江源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研究”等2项重大战略咨询项目,其中盐湖咨询报告得到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二是积极开展柴达木盐湖化工科学研究联合基金工作。完成了4个重点支持项目和29个培育项目的评审。三是推进科技援青工作。编制完成了《全国科技援青规划(2016-2020年)》,为进一步开展科技援青工作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目标和重点任务。

2016年科技创新工作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建议和青海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和基地建设,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创新型青海建设和打造青海经济升级版提供坚强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