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小山村连续11年自办春晚 今年通过网络向全国直播

13.02.2017  10:33

“村春晚”现场(图片由姜坝文化室提供)

据安徽商报报道 池州市东至县胜利镇的姜东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但是就在今年正月初九(2月5日),这个山村突然变得全国闻名,因为他们自办的“村春晚”和另外几省的9个村子一起,在网络上向全国进行了直播。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姜东村的“村春晚”自2006年起连续举办了11年,已经成为当地的一个特有文化现象。日前,记者来到这个山村调查,发现11年“村春晚”背后实际上是当地乡村文化的自我觉醒。

[现场]

村民拎着板凳抢位观看

今年正月初三晚上,姜东村文化室前锣鼓喧天,热闹非凡,2017年的“姜东村春晚”上演了,数千名村民纷纷走出家门,不顾冬夜的寒冷,自带着板凳早早赶来抢占有利的位置,等着演出开始。晚会的舞台简陋,就设在当地文化室前,水泥台面高出地面一米多高,演员就在众人面前补妆、试动作、背台词、搬道具。

晚会的节目大多取自当地民间文化,晚会的演员们都是当地的村民,台下人头攒动,看到精彩处,观众们掌声不断,台上的演员也表演得更加努力。今年60岁的周赛枝,从小就能歌善舞,年轻时在村子里负责过文艺宣传,她告诉记者,从第一届的“村春晚”起,她每一年都会参加,从没有间断。“唱戏,舞蹈,每一年都会有新节目表演,年年不重样。”今年她全家齐上阵,和儿子,儿媳,女儿一起表演了小品,《生男生女都一样》。

今年的晚会,村里准备了40多个节目,由于晚上气温太低,实际上只演出了30个节目,其余留着逐日演出。

7省10台“村春晚”联播

今年1月23日,姜东村党总支书记周俱乐突然接到一个消息,姜东村今年的春晚要在网上向全国直播。原来这是一个国家项目——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和中国文化馆协会定于2017年春节期间举办“百姓大舞台——全国乡村春晚网络联动”。东至县胜利镇姜东村第十一届乡村春晚作为辽宁、浙江、安徽、福建、河南、广东、新疆7个省10台乡村春晚的其中一台,加入“东南西北中——2017全国乡村春晚百县万村联动”,于2017年2月5日(农历正月初九)进行现场展演。

由于离展演的时间非常近,导演周共和也十分着急,如何挑选节目成了当务之急,“抓住乡情乡韵类的节目十分重要,选出的节目既要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又要能展现乡村新气象,农民新 生活 。”经过层层筛选,15个节目得到了参演机会,在节目单上记者看到,大多以具有地方特色的节目为主,既有黄梅戏《闹花灯》,民歌《挑花篮》,东至民歌《洗菜苔》等,更有被誉为“中国舞蹈活化石”的舞种——傩舞。

为了配合直播的需要,2月5日下午3点,姜东村春晚演出的场地改在了胜利镇中学操场上,周边乡村的村民都被吸引过来观看,演出也取得了成功,周俱乐告诉记者,根据数据显示,在直播时,有10万多人次在线观看。

[由来]

旧祠堂改成文化室戏台

姜东村位于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升金湖畔,是桐城文化圈和徽州文化圈的交汇处,与安庆隔江相望,黄梅戏是当地的传统曲艺,村子里文艺氛围浓厚,吹拉弹唱,大部分村民都会几手。据介绍,1756年,乾隆下江南经过这里,期间村子里的徽班艺人周三毛在《崔子弑君》一剧中扮演齐庄王,博得乾隆一笑,钦赐周三毛“江南第一丑”。而姜东村春晚的由来,还要从村子里的文化室说起。

周俱乐介绍说,文化室的前身是一座祠堂,为古徽派建筑,初建于清道光年间,后来损毁。2005年,村里8位老人倡议修复这座祠堂,村民共出资2万多元,更名为“姜坝文化室”,并在文化室的门口修建了一个近百平米的戏台,台下有一个水泥广场,这里就是后来晚会演出的地点。

前身系留守儿童表演会

近20年来,姜东村中青年村民远赴他乡务工,家中留下一些老人和孩子。文化室将这些留守儿童组织起来,集中学习黄梅戏、器乐等文艺特长。

2006年暑假,一批回乡休假的大学生出现在了姜坝文化室。他们和当地中小学教师以及老艺人一起免费为村里一百多名留守儿童开办了暑假作业班、音乐基础知识班、打击器乐训班、二胡笛子班、球类训练班以及舞蹈班等。经过一个暑假的学习,孩子们受益匪浅,为了向家长们展示学习成果,同年8月15日晚,一场汇报演出在文化室广场举行。后来这个演出被固定下来,演出时间被调整到了正月初三,成为村子里的传统。

[影响]

周边村子效仿举办春晚

随着姜东“村春晚”的名气越来越响,周边的村子也纷纷开始效仿,与之毗邻的先进村,今年已是第三次举办“村春晚”,而其他一些村子今年也开始第一次举办“村春晚”。如今姜东村生活开始变得富足,与之呼应的是村民的文化生活也变得丰富起来,姜东村党总支书记周俱乐告诉记者,姜坝文化室假期快乐学习兴趣班,是为了从文艺和文化两个方面对留守儿童的兴趣发展进行素质 教育 。同时,文化室还是全村民的文体活动基地。在他看来,姜东村的春晚盛会,恰恰是一个乡村文明、繁荣的体现。

幕后

上“村春晚”要通过海选

从2006年开始,每个正月初三,姜东村的春晚都会如期上演,已经延续了11年,成为当地的一个传统,姜东村党总支书记周俱乐说,村民的演出都是义务的,包括服装道具等行头,都是自己掏钱购买,即便如此,村民参加演出的热情却是逐年高涨。

随着晚会一年年办下去,“村春晚”越来越有了“正规”的味道,村里的退休教师周共和是总导演,11年晚会都出自他手。他告诉记者,和央视每年的春晚一样,头一年的村晚结束,他们就要着手准备下一年的晚会编排。村民想上晚会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还必须要经过海选环节。“每年报上来的节目都很多,但是能参演的只有二三十个,就必须要进行选拔。有的村民平时在外务工,没有时间回来参加评选,我们就让他们把表演的视频传过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