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城隍庙18年老书店濒临倒闭
“在合肥生活过的文化人,假若不知道城隍庙文采书店,就相当于三孝口长大的孩子未去过七桂塘菜场。”这两天,作家刘湘如在网上的大声疾呼,使得这家位于城隍庙西门、有着18年历史的书店走入人们视野。
18年来,书店老板周其绍一直坚守文采书店。这个外表上看起来寒酸,藏有大量独家图书的书店是无数爱书人的“精神家园”。随着周其绍罹患眼疾和胃部疾病,四处求医,再加上成本上涨,这家地标性书店也跟着风雨飘摇起来。不少文化人大声疾呼,希望社会守护这座书店。
18年的文化坚守
文化人,这是刘湘如对周其绍的评价。周其绍热爱文字,喜欢书法,他的人生经历了工人、老师、书店老板等多重身份。
周其绍是定远人,1982年高中毕业后来到合肥寻找工作,经过朋友介绍,他在霍山路上的农科院找到了一份临时工作。
白天下到田地帮农科院的老师们打打下手,因为写得一手好字,晚上又帮老师誊抄论文。此后的8年间,周其绍一直在打零工挣钱,工作之余,他还自修了大专文凭。
取得大专文凭后,周其绍辞掉了合肥的工作,回到了定远老家,在连江镇中学担任初中语文老师。担任老师期间,周其绍所教的班级语文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一次考试甚至在滁州地区名列前茅。
迫于生计,周其绍于1996年辞职,随后再次来到合肥。起初,周其绍自己写春联卖。后来,周其绍在城隍庙摆起了书摊,所卖的书主要是自己购买和收藏的书。1997年,在一位朋友的帮助下,周其绍在七桂塘开设了文采书店。
周其绍说:“当时第一天就卖了18块钱的书,我就更坚定了开书店的想法,也许我以后能赚八千八万呢?”
2000年,周其绍在城隍庙西门找到了合适的店面,把书店迁了过来。文采书店至此在城隍庙扎下了根。
方寸之地以书会友
文采书店位于城隍庙西门,书店有两层,总面积只有50平方米。一楼中间摆了个大桌子,放满了各类书画书籍和字帖,贴着墙角的书柜上摆满了密密麻麻的文艺类书籍。二楼则开辟了一个书写台,经常有书画界人士前来交流和聚会。墙上挂着很多书画家的作品,其中也有周其绍自己的书法作品。
这是合肥唯一一家集美术、书法、文史、文学、考古及书画理论文学理论艺术经典的纯艺术书店。
书店里的大部分书籍都是周其绍亲自到北京采购的,面对书市浩如烟海的书籍,周其绍用万里挑一来形容选书过程。
每次到北京就要挑近万册书,耗时两三天。虽然辛苦,周其绍却乐此不疲:“因为爱书,所以卖书,卖书就要懂书,就要对顾客有责任感。”
在合肥,专门经营艺术书籍的书店并不多,很多艺术书籍只有文采书店有售。因为稀少,所以珍贵,因为珍贵,所以人才聚集。曾经这里是合肥乃至安徽的文化人集聚地,文化人喜欢到这里购书和查找资料,门庭若市。
当年刘湘如创作《风尘误》时,正是在文采书店搜集大部分的材料。在刘湘如的印象里,周其绍骨子里就是一个文人,他充斥着文人的傻劲,所以才会一直坚持经营这一家不赚钱的纯文化书店。
“只要我在,书店就不会倒闭”
曾经辉煌的书店,近年来却面临了生存的巨大压力。
“上一个月,总共卖了几千块钱,可书店开支一个月就要近万元。书店一年租金是10万,加上各种开支,一年花费高达17万元。”说起书店面临的压力,周其绍有些淡然。
面对入不敷出的书店,朋友问周其绍为什么不改行做其他赚钱多的生意呢?周其绍选择了坚守书店:“如果想赚钱,我可以开古玩玉器店,一颗20万的玉可以买下整个书店了。”
半年前,周其绍接连被查出胃酸反流和眼疾,左眼视网膜出血导致他的左眼几乎失明,胃酸开始影响他的鼻腔。6年前,妻子患病时已经花去了高昂的医药费,至今仍有十万元债务。面对每况愈下的身体,加上店员的辞职,周其绍一人经营书店显得力不从心。
昨天上午,记者蹲点书店,一上午书店只卖了140元的书,按照周其绍的说法,一天书店必须卖出1000元,才能维持运营。
乐观的周其绍没有被这一系列的问题击倒,他反复向记者强调,个人的问题并不重要,他不需要大家捐款。通过社会的关注能为城市留下了一个书店,这才是他的希望。“只要我在,书店就不会倒闭。”
文化人呼吁“营救书店”
“曾经这里是合肥乃至全国的文化人集聚地,文化人喜欢到这里购书和查找资料。经营这个书店的老板周其绍先生本身就是文化人,在文化市场清冷的情况下他是虔诚的麦田守望者,然因近年顾客稀少,门可罗雀,加之门面租金上涨,这几年经常听说文采书店支撑不下准备关闭,每听此信息总是为之扼腕叹息。”看到文采书店的现状,刘湘如发文“营救文采书店”。
刘湘如认为,当下文化处于边缘化状态,纸质书店的经营越来越难,而专营艺术文史类的文采书店更是难上加难。“但是我们也不能用悲观的方式看待这一现象,毕竟现在喜欢文化的人也很多,我希望人们的文学意识能够提高,能够注意到我们的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帮助到文采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