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究竟去哪儿了?
今年春节长假,有人选择网购办年货,有人选择外出旅游,有人选择微信拜年……在中国人心目中这个最重要的节日里,很多人不免陷入疑问:遵循传统的年俗是否真的变淡了?年味究竟去哪儿了?
年味是什么,这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概念。抽象地说,就是每个人过年的感觉,以及对过年的重视与倚重程度。在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年代,过年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让人在填饱了肚子后,实现精神的满足,那么过节的重要性就不言自明。全家团聚也好,亲朋相会也罢,抑或尚未兴起的同学会、战友会、乡友会等聚会活动,都不过是“以吃为目的”的形式表态。不过,当人们的精神欲求从最初浅的层次上升到更高的追求,以吃喝为主要载体的过节方式,必然会发生变化。
这是一个个性而多元的社会,每个人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不再同质,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性。有人推崇传统,有人讲究新潮,有人喜欢热闹,有人偏好安静,有人热衷群居,有人垂青独行,随着手段的日益丰富,表达的渠道不断畅通,过节的方式就不再单一性和模式化。以拜年为例,传统模式下,要么是亲自上门,要么是书信往来,而现在可以电话、短信、微信作为手段,既快捷又高效。之前全家团圆,为了吃一顿团圆饭得忙上好几天,现在购物可以足不出户网购,吃饭可以在酒店预订,也可以请大厨上门按照自己的要求加工,既方便省事,又用不同的方式达到了同一目的。
自有过春节的仪式以来,其形式一直在不断地演变,唯一不变和不断丰富的只是团圆、喜庆、祝福的主题。年味是一种感觉,是基于自我的幸福获得感和认知感。以前的过年方式简单和单调,然而大家却有极强的满足感和释放感,“浓浓的年味”则是一种低层次的追求。当人的幸福阈值变高,幸福感不再容易满足之时,再用过去的标准来衡量,显然是一种“参照错误”。不断进步的社会,必然要做到对个性的充分尊重和满足。过节方式发生转变,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也是社会变迁的标志,从某种意义讲,参照过去的标准来谈年味的淡与浓,其实是漠视现状的矫情。
若时间发生倒退,让每个人回到过去,单纯而简单的重复生活、实现仪式、诠释内容,相信谁都不会愿意。物质贫乏的时代,精神其实也相对贫瘠。个性需要释放,人性需要解放,只有让每个人活得更为自主,更为充分,更为自由,社会才能实现进步,也才能彰显进步的价值。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标志和特征,我们今天所不满意的地方,或许正是下一代人所羡慕之处。年本无过,一切皆源心结。
让心态保持平淡与冲和,方能悟出人生的真谛,归于过年的初心。不满意可以作为一种改进的理由,也可以成为期待的动力,却不是破坏内心平衡的介质。年依然是那个年,只是参与其间的人,在心态上发生了变化。作为个体,每个人不但要与别人相比,还要与自己和过去相比,以过去的处境和明天的期待作为坐标,才能求同存异,实现内心的和谐。感知年味的参照是什么,不是基于形式的固守,或者为着形式而形式,而是要在个性解放和尊重他人的基础上,达到利己与利人的有机结合,实现传统年俗遵循与形式创新的最优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