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抗战 解民倒悬

15.07.2015  06:22

  誓师东征,开创豫皖苏边根据地

  涡阳县北20余公里外的新兴集,热闹祥和,与皖北其他乡镇别无二致。然而,坐落其间的一处纪念馆,让这个小镇变得不再平凡,它见证着曾经的烽火岁月、泣血悲歌与顽强抗争。

  7月8日,走进这座“新四军四师纪念馆”,一尊高大的铜雕塑迎面而立,彭雪枫将军骑着战马,远眺前方。铜像基座上,张爱萍将军题写的“彭雪枫同志”五个大字在阳光映照下,熠熠生辉。

  “从基座算起,铜像高4.4米。 ”纪念馆负责人王永华介绍,寓意着新四军四师,纪念馆原是新四军第四师司令部旧址,彭雪枫在这里建立了豫皖苏边区革命斗争中心。

  1938年至1944年,刘少奇、彭雪枫、张震、张爱萍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新兴集工作和战斗过。1992年,社会各界筹资在新四军四师司令部旧址重修这座纪念馆。

  迈步馆内,一幅幅泛黄的史料照片,一把把枪支、长矛大刀,以及新四军缴获的战利品、文件,烈士遗物……把参观者带入曾经的血泪交织、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

  1938年5月,日军攻陷蚌埠、徐州、开封后,分兵多路向南进发,其中一路把魔爪伸向亳州地区,不仅出动飞机狂轰滥炸,还派兵侵犯,烧杀淫惊,亳州大地生灵涂炭,陷入苦难深渊。

  “5月间,亳州、涡阳相继沦陷,民不聊生。 ”涡阳县党史办原副主任王玉金介绍,为了打击日本侵略者,解民于倒悬,1938年9月,按照党中央指示,彭雪枫、张震等组建新四军游击支队共370多人,从河南确山县竹沟镇出发,誓师东征,一路上打日寇、斗顽匪,战功卓著。

  9月初,游击支队移师新兴集,部队人数发展到7000多人,开创了以新兴集为中心的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从此,涡北抗日根据地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新四军游击支队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打击日伪,创建平原抗日成功范例

  一览无余的平原地带,无所依托,易攻难守。能否在平原地区开展游击斗争和建立根据地?当时新四军内有些同志颇有顾虑。

  彭雪枫灵活运用毛泽东的游击战思想,创造性地提出“敌打我不打、硬的不打软的打”等平原游击战法,建立“卫星群”式的游击武装,使新四军游击支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险恶环境中,站稳脚、立下根。

  在大大小小的战斗中,游击支队得到迅猛发展。仅1939年这一年,游击支队转战豫皖苏边广大地区,进行较大战斗78次,击毙日伪军1368名,俘日伪军1200名,击伤日伪军3487名,缴获各种枪炮1600余支、弹药4000余发、骡马429匹。

  一边打仗,一边创建根据地。彭雪枫以新兴集为根据地,建立了亳县、蒙城、濉溪、永城、夏邑等7个县抗日民主政权,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创造了平原抗日根据地的成功范例。

  “部队纪律好,统一战线工作好,与民众关系好,日常作战已获很多胜利。”1939年11月,化名胡服的刘少奇来此视察。在给中央的信中,他这样评价彭雪枫部队。

  涡北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壮大,引起日军的极度恐慌,他们企图把根据地扼杀在摇篮中。根据地军民团结一心,坚决粉碎敌伪的“扫荡”。 “六一”战斗就是其中著名的一次战斗。

  1940年6月1日,日寇集中千余兵力、汽车20辆,分兵4路,隐蔽快速前进,偷袭新兴集。由于敌强我弱,下午5时,日军攻占新兴集,杀害群众,抢掠财物。傍晚,彭雪枫及时命令各部队和援军向敌人发起反击,打死打伤日伪军300余人,击毁敌人军车数辆,敌人狼狈逃窜,新兴集失而复得,我军亦伤亡300余人。这次战斗,对保卫根据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军民连心,共克时艰渡难关

  “前引前导为五亿胞泽谋福利”“耐苦耐劳与三区广众造腴田”,这是纪念馆南边矗立的一座碑上的对联。正面镌刻着“彭公雪枫德政碑”七个大字的石碑,如今已成为国家一级文物,记载着彭雪枫率领新四军兴修水利、为民谋利的故事。

  新兴集一带,地势低洼,农民常年为涝灾所苦。在彭雪枫倡导下,军民联合奋战20多个昼夜,修成一条从河南永城经涡阳新兴集流入北淝河的大沟,让群众远离了水患之苦。 “这个条沟,老百姓称为‘新新沟’,并立‘彭雪枫德政碑’以纪念。 ”新兴镇党委宣传委员崔华金介绍。

  彭雪枫率部驻扎在新兴集的这段时间里,部队时时处处严格执行群众纪律,与当地民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新四军游击支队刚到涡北根据地,正值春荒季节,群众生活极为困难。彭雪枫等决定卖掉一批军马,维持指战员的菜金,并减少吃粮标准,加以糠菜充饥,绝不向群众摊派和多征粮食。

  遇到灾荒时,根据地党政干部还将自己为数不多的零用钱捐给灾民。遇到农忙时,新四军将士就会帮助农民收割种田。农闲时,新四军将士就会帮助农民打井挖河,兴修水利。时至今日,涡阳当地仍流传着一首首赞颂新四军的歌谣。

  今年84岁的刘振华老人,在镇上生活了一辈子。当年新四军进驻时,10岁不到的他,和村里的小伙伴一起,当起了儿童团员。忆起往昔,他动情地打起拍子,唱起曾经的歌谣,依然声音洪亮:“新四军,彭师长,谁提起来,谁夸奖。你种田,他帮忙;你打麦子,他扬场。日本鬼子来扫荡,抗敌拿起冲锋枪。军民合作一条心,打跑鬼子保家乡。 ”“现在老百姓生活幸福了,以前可真是太苦太难了。 ”一曲唱罢,老人眼泛泪花。

  军爱民,民拥军。 “解衣衣我,推食食我”。新四军官兵与当地群众结下鱼水深情,老百姓积极参加抗日组织,踊跃捐钱、捐粮、捐物,为新四军四师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凝聚民力,激发群众抗战热情

  “谢老太太:您三个儿子为抗日救国英勇牺牲,满门忠烈,留下无上的光荣……”纪念馆内,彭雪枫手书的一封工整书信,格外引人注目。信的背后,是“谢氏三兄弟”为国捐躯的令人动容故事。

  涡阳县丹城镇谢庄的谢老太太有三个儿子——谢继书、谢继祥、谢继良,受到新四军的感召,毅然参军,奔赴战场杀敌。在1940年3月16日至6月1日的三个月内,3个儿子在对敌斗争中先后壮烈殉国,其父也因悲痛过度不幸逝世。

  以拯救人民于苦难为己任的新四军,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和拥护,当地青壮年纷纷参加新四军,人民踊跃参加各种形式的抗敌组织。王玉金介绍,抗战时期涡阳农民抗敌协会会员发展到十万之多,儿童团员达十万五千人,妇女抗敌协会会员五万人,动员群众参军八千余人。

  涡北抗日根据的迅猛发展,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赞扬。 1940年4月初,毛主席致彭雪枫的信中说:“一年来,豫皖苏边区得到迅速发展,部队和地方武装不断得到扩大,你们的工作很有起色,中央对你们的成绩深表满意。 ”

  1941年5月,新四军四师奉命转移到津浦路东。涡北人民盼望着新四军早日回来,同时更奋力斗争,路西群众成批跑到路东参加新四军,敌伪据点间的游击战争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

  久旱逢雨,欢欣鼓舞。1944年8月,新四军四师回师路西时,在人民群众的支援配合下,西进部队势如破朽,涡北抗日根据地得以迅速收复。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 1994年5月2日,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原新四军第四师参谋长张震来新兴集故地凭吊,并题写了“新四军第四师纪念馆”馆名。

  如今,烈士曾经洒下鲜血的这片热土,已成为红色教育的宝贵资源。该馆已成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国防教育基地、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领导干部党史教育基地。每到“七一”“八一”等节点,前来祭奠的各界人士络绎不绝。人们在这里寄托对先烈的无限哀思,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更在内心凝聚力量,继承先烈遗志,化作奋发动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不息。

  盛夏时节,放眼望去,皖北大地一望无垠的碧绿麦子,正拔节生长。当年被炮弹夷为平地的战场,如今已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景象,一排排两层小楼掩映在绿树丛中,农民生活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为人民谋福,让人民幸福,这正是革命先烈甘洒热血、不惜牺牲为之奋斗的目标。

  [1]  [2]  下一页
皖北城际铁路网规划修改?安徽省发改委披露新进展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