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芜湖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产业发展实现新跨越
“十二五”以来,芜湖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为抓手,发展壮大首位产业和支柱产业,加大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力度,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截至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441家,比2010年净增175家,“十二五”目标完成率达110%。安徽省百强高新技术企业中,我市占32家,奇瑞汽车、美的电器和新兴铸管3家销售收入超百亿元,进入全省十强。2015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144亿元,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733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24.1%和22.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9.8%,比2010年提高3.8个百分点,占比位居全省第一。主要做法是:
1、创新驱动,聚焦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集中创新资源突出发展首位产业和支柱产业。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引导人才、技术、资金、土地等资源集聚,加大对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电器、电线电缆等首位产业和支柱产业企业的培育指导力度,支持和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加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型。目前,我市首位产业和支柱产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有311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71%,实现工业总产值1584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的79%。
二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围绕调结构、促升级,通过项目扶持、人才引进、技术提升,改造传统生产工艺、生产装备,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不断增强传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目前,我市传统领域企业拥有的高新技术产品达635件,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总数的67%。
三是抢抓机遇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企业为主体,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抢抓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试点机遇,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集中力量培育新能源汽车、机器人、通用航空、现代农业机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全市拥有省级以上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283个,其中国家级36个,基本覆盖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奇瑞汽车、华东光电等5家实验室纳入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
2、培育主体,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一是加快企业创新能力培育,激发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内生动力。实施科技“小巨人”企业创新能力培育计划,着力推进企业研发平台、重大技术攻关与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建设,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优化我市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我市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135家,委托贷款扶持资金2.35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13家。依托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企业建设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创新平台,着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创新型企业队伍不断壮大,引领带动了全市企业自主创新持续开展,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呈现。目前,全市共拥有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达119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18家。
二是开展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十二五”期间,高新技术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达2929件,占全市发明专利授权总数的62%。18家企事业单位跻身2015年全省发明专利百强排行榜,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3家,占72%,奇瑞荣居榜首并再获安徽省专利奖金奖、中国专利奖优秀奖。截至目前,全市共拥有省级以上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39家,均为高新技术企业。
三是大力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2014-2015年,我市共招引签约团队84个,涉及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制造、通用航空、生命健康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31个团队列入市重点扶持范围,入股资金2.94亿元,9个团队被纳入省重点扶持项目,名列全省首位。这些团队集聚了大量高端科技人才,其中两院院士7人、国家“千人计划”和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14人、海归专家112人、博士251人。31个团队已全部注册为企业,同时列入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
3、整合资源,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一是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加快导入优质科技资源。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共性需求,组织企业与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举行专题产学研对接,加快协同创新步伐,为企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十二五”以来,市政府与6所高校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10所高校在我市设立了技术转移机构。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100余次,达成意向协议和合作项目数300余项,技术推广400余项。
二是整合集聚创新资源,全力激发高科技创业活力。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发展众创空间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全省首家高科技众创空间—银湖创客岛在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启幕,银湖创客岛、皖江云、大砻坊三家众创空间获得创新型省份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共计450万元。开展“科技创业嘉年华”校园行活动,实施“雏鹰计划”等高科技创业系列活动,组织企业和团队参加第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15家企业和团队进入安徽赛区总决赛,宏景电子、达辉生物和宝骐汽车等7家企业晋级全国比赛,晋级数量居全省第二位。成功举办四届大学生专利创新创业大赛和两届职工专利创新大赛,在全市营造高科技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三是完善创新创业载体,大力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支持引导科技企业孵化器向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方向发展,着力提升服务创新创业企业的水平。目前全市拥有孵化器20家,其中省级(备案)以上孵化器17家,国家级孵化器2家,总面积39.4万平方米,在孵企业610家,累计毕业企业271家。宏景电子、圣大医疗、金胜电子在“新三板”挂牌,4家企业跻身我省首批科技“新四板”挂牌企业之列,孵化培育了37家高新技术企业。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在2015年国家级科技孵化器绩效考核中进入全国百强,被科技部认定为科技创业孵化全链条建设示范单位。
4、完善服务,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一是完善政策体系,加强政策宣传。“十二五”以来,我市在构建完善政策环境和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方面持续发力。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打造经济升级版的意见》,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政策》、《关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实施意见》2个文件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办法》等7个办法,构建了“1+2+7”完善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意见》和配套政策,及时将市科技创新系列政策与创新型省份建设政策调高到一致。为确保政策落到实处,市委、市政府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高企培育认定工作纳入对县区、开发区与市直有关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短信等新媒体,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科技政策和典型案例的宣传报道力度,构造全方位立体式全覆盖的宣传格局,提高政策知晓度,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十二五”以来深入县区、开发区举行政策宣讲会100余场次,印发政策汇编宣传材料8000余册。
二是保障政策兑现,提高政策实效。围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综合运用以奖代补、融资担保、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研发设备后补助、所得税减免等奖扶政策,提升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新认定、重新认定和复审通过的高新技术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20万元和10万元奖励,对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及时兑现所得税优惠、企业研发费用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同时在科技项目申报、研发平台建设、专利申请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十二五”期间,共计减免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40.6亿元,兑现国家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企业所得税4.85亿元。
三是做好服务指导,加强工作培训。大力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培训,重点针对全市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申报通过率。开展“千百十行动”深入企业调研走访活动,由科技局领导带队分赴参加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复审的企业进行走访调研,对在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作分析研究,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指导。邀请省科技厅业务处室领导和有关技术、财务专家分别赴电子电器、电缆企业等重点产业领域进行面对面指导,解决企业在申报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同时对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的申报材料提前分送有关领域专家进行重点把关,提高申报材料的质量。“十二五”以来,我市共开展高企认定各类培训50余场,2015年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复审通过率高达83%,居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