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救助管理机构着力破解“救急难”发现和快救难题

07.11.2014  14:44

      国务院《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实施以来,安徽省蚌埠市各级救助管理机构把“救急难”工作中的发现和快速响应作为工作重点,探机制、订措施,收到明显效果。其主要做法是:
      制度设计,由“”到“”。为了确保急、难救助方便快捷,市救助管理站专门成立了常态评估小组,对群众反映、个人求助、组织申报的各类特困人员及时上门评估,对符合救助条件对象,按照保生存、救急难的精神,均采取先救后批或程序简化、环节减少办法,抢时予以救助。怀远县找郢乡吴丽丽丈夫三年前车祸身亡,因负车祸全责,无任何赔偿。丈夫死后,公婆和公婆的公婆及三个未成年子女均靠她一人抚养和赡养,度日如年,接到好心群众反映后,县、市两级救助站领导冒雨上门评估,现场拍板予以救助。
      摸底排查,由“”到“”。从今年6月初开始,结合群众路线实践活动的开展,该站分组对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摸底排查的保护对象和平时掌握的特困人员信息逐一上门核实,对已经救助的对象逐个跟踪问效,确保救助信息真实性和救助对象准确性。
      信息报送,由“”到“”。在重点社区设立临时救助点、重点房屋出租区固定信息报送员、领导联村、村社互督的基础上,市、县两级救助管理机构又利用福利彩票投注点的资源,在全市重点地段福彩点分别设立了58个救助咨询和信息报送点,并将基层临时救助信息报送由过去按条块报多家改为报一家,即救助管理机构,这样既拓展了救助信息覆盖面,也缩短了审核审批时间。
      宣传报道由“”到“”。针对个别基层组织和少数领导干部及部分群众不重视、慢作为、不作为、不关心现象,市各级救助管理机构曾采取正面宣传、典型引路、激先促后的办法奖干的、带慢的,这样做虽有效果,但震动不大,为了有效激活认识不到位领导和部分群众的爱心,增强其信息报告的主动性和实施救助的快速性,今年下半年以来,舆论宣传、媒体报道按照市未成年人社会保护领导小组统一要求,由过去以引导为主,改为以督导为主,对思想不聚焦、认识不到位、工作推动慢、落实温差大的“问题”领导和基层组织,不留情面,及时曝光,督其思、促其干。
      责任查处,由“”到“”。救助管理机构内建立了接、转、救工作流程和责任处置机制;在稳妥推行把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列入各级组织和领导目标考核的同时,又将其做法延伸至特困群众的报告和救助,一旦发现在急、难救助工作中存在表态与心态不一、对上与对下失衡、履职与岗位错位、严人与律已两样、要求与落实脱节等报告不及时、帮困不彻底、利己不利人、行动不快捷、救助掺水分的现象调查一定沉底,处理绝不手软。今年9月初,媒体发现并报道了一户父亲患癌症将离人世,其15年前在玉米地捡到的养女生活面临困难的情况,新闻播出的第二天,市、县救助站工作人员就上门核实困难程度。当得知所在村主要领导对报道的做法有想法,落实救助措施有阻力的问题后,工作人员及时向其上级部门反映,对村领导作了严厉批评。(中国社会报安徽记者站 苏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