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各级文物部门积极做好汛期文物安全工作

18.07.2016  17:01

6月18日入梅至今,芜湖市累计雨量678毫米,是历年同期平均值的3.2倍。全市所有内河均超警戒水位。青弋江下段、西河、永安河、漳河、花渡河5条内河超保证水位。无为县西河、永安河、花渡河,青弋江城区段、漳河上段、峨溪河6条内河超历史最高洪水位。长江芜湖站水位创1900年以来第三高水位。特大洪水在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损失的同时,也给我市文物保护单位带来不同程度的威胁。

芜湖市区的天主堂、英驻芜领事署旧址、圣雅各中学旧址3处国保单位的7幢单体建筑,圣雅各教堂附属建筑基督教主教公署、小天朝、模范监狱旧址、老芜湖海关旧址4处省保单位,萃文中学旧址、皖江中学堂暨省立五中旧址2处市保单位均存在屋顶渗漏,墙面渗水,木结构受潮变形等问题。其中圣雅各中学旧址、天主堂及其附属建筑圣母院旧址和皖江中学堂暨省立五中旧址屋面和墙体严重渗漏,圣母院旧址地下一层严重积水。渗漏和积水导致文物建筑木结构变形,墙体酥松,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急需全面维修。

繁昌县的繁昌窑遗址内核心区道路被暴雨冲刷形成众多沟壑;5处路基出现坍塌;繁昌窑遗址工作站出现严重渗漏;1号龙窑北侧堆积出现坍塌;人字洞遗址保护大棚口沿处被大风吹坏,大雨直接灌入遗址堆积,大棚上方排水沟被冲毁;人字洞遗址陈列馆屋顶严重渗漏,通往遗址区道路损坏严重;皖南土墩墓群(繁昌县)保护区内内涝严重,土墩墓附近山体出现局部坍塌,遗址区道路损毁较严重;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旧址有7栋建筑出现严重渗漏,导致墙体受雨开裂,院内积水严重;骆冲窑遗址遗址上被水冲成数道沟壑,遗址两侧道路损毁严重;阮墩遗址遗址北侧靠近河道一侧出现坍塌。

南陵县的大工山铜矿遗址小破头山顶采矿区发生两处塌陷,面积约3000平方米,窑山冶炼台地受暴雨连续冲刷有小部分遗址流失,原有抢救性支柱垮塌,遗址内道路损坏严重;牯牛山城址一至五号高台地长期浸泡在洪水中,夯土城垣多处垮塌,护城河淤塞严重,城址道路基本损毁;皖南土墩墓群(千峰山)墓群低洼处有多个土墩墓被水淹没,植被、道路损毁严重,保护标志碑和保护警示牌倒塌;张氏宗祠排水道冲毁,外墙被洪水浸泡出现开裂,瓦片滑落,漏雨严重;徐家大屋屋内内涝,维修建材被浸泡,损失严重。截止写稿日多处古遗址、古墓葬仍在被洪水淹没之中。

在及时上报灾情,统计损失的同时,芜湖市(县)文物部门已在积极制定保护措施,指导督促文物保护单位的产权(使用)单位及时整治排除安全隐患,筹划安排对受灾严重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抢险加固,并将做好后续的修缮工作。

为了做好汛期文物安全工作,芜湖市(县)文物部门全力以赴,采取了多种应对措施,保障文物安全:

一是组织开展安全检查,统计上报受灾情况。汛期来临前,芜湖市(县)文物部门就行动起来,对各级各类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了安全检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不可移动文物,通知其产权(使用)单位及时整改,并予以重点监控。6月初,南陵县文物管理所在对全县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安全排查后,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古建筑进行了必要的加固,转移了地势较低的文物,对体大量重的文物采取垫高措施。

汛期到来后,芜湖市(县)文物部门更是高度重视,多次组织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安全检查。7月4日—7日,芜湖市文物局又组织专人,冒着暴雨,对全市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检查文物建筑的结构安全、屋面和墙体渗漏、室内积水,及时掌握我市文物安全及受损情况。

芜湖市(县)各级文物部门第一时间将掌握的文物保护单位受灾及损失情况向省文物局上报。

二是坚守岗位,强化责任意识,充分发挥业余文物保护员的作用。芜湖市、县各级文物部门十分重视汛期文物安全工作,提早布置,防汛抢险的每一项工作,都确定专人负责。各级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深知自己担负的责任重大,每一个人都坚守在岗位上,一旦有险情发生,立刻冲到第一线。7月2日,繁昌窑工作站因其东侧上方水塘有漫破的危险,如不采取措施,可能会对工作站及人员造成重大威胁。晚20时,文物局组织全体同志赶到现场冒雨进行抢险,疏通沟渠,修筑子埂,经过三个多小时抢险加固,消除了安全隐患。同时,还对遗址内其他三处水库及塘坝进行巡查,消除安全隐患。

在汛期文物安全防控工作中,还有一个群体在默默的奉献,他们就是业余文物保护员。在汛期来临前,芜湖市县文物部门在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都安排了业余文物保护员。汛期来临后,这些业余文物保护员恪尽职责,第一时间将文物保护单位的情况向文物部门反映,在治理安全隐患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的典型代表是无为县新四军七师司令部旧址的业余文物保护员李先昌。该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此次洪灾的重灾区无为县红庙镇,自7月2日起,李先昌每天坚守旧址,在时刻关注洪水离旧址建筑距离的同时,每天数次冒雨疏通院内的下水管道,严防院内积水,确保文物安全。

三是建立保护机制,保持信息渠道畅通。芜湖市、县文物部门建立了畅通的信息渠道,包括业余文物保护员在内的全体文物工作者,每一个人的手机都保持24小时畅通。业余文物保护员每日对自己管理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险情及时上报市、县文物部门。市、县文物部门将辖区内的文物安全及受灾情况及时上报省文物局及行政主管部门。畅通的信息渠道保证了文物部门及时掌握汛期文物保护工作的具体情况,便于上级文物部门分析面临的安全形势,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六安市叶集区平岗街道文明实践活动纪实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安在线
滁州获批安徽历史文化名城
日前,滁州市获省政府批复,文化厅
严防纪律处分决定“打白条”
为切实维护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