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徽16市公共自行车全覆盖

08.07.2014  17:46

  昨日,记者从省住建厅获悉,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公布了第三批全国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示范项目,安徽被列为全国唯一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示范省。

  目前,全省投放公共自行车已达3.2万辆,每天使用自行车15万人次左右。今年,包括合肥在内全省将再建设一批城市绿道,让人们快节奏工作生活中能慢下来欣赏沿途的红花绿树、市容街风。而到2017年末将实现公共自行车系统全省全覆盖。

  全省公共自行车达3.2万辆

  当前,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人口和机动车辆快速增加。据合肥交警部门统计,2014年以来,合肥每月的上牌量基本维持在1万辆左右,到去年,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百万辆。机动车辆激增,除了带来能源消耗增加、空气和噪声污染加重,车辆通行速度也明显下降,给市民出行带来困扰。此时,“慢行交通系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一般来说,慢行系统包括城市绿道、公共自行车租赁、步行系统三方面。早在2009年,池州市就在我省率先推出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这几年,公共自行车已“骑”进了池州、芜湖、铜陵、合肥、马鞍山、宿州、淮北、黄山等市。全省投放公共自行车已达3.2万辆,每天使用自行车15万人次左右。

  日前国家住建部办公厅下发通知,确定94个项目为全国第三批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示范项目,其中安徽省成为全国唯一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示范省。

  绿色出行一年节约上千万

  来自合肥市的规划数据显示,全市已经规划了“三主五支”区域绿道骨干网络,“环廊相扣”的18条城市绿道干线,以及“两廊串四环”的市域精品绿道线路。规划区域绿道706.9公里、城市绿道干线449.4公里,共1156公里。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专家算了一笔经济账,假如一座城市投入12000辆公共自行车,每天使用6万人次,按其中三分之一的公共自行车使用者是放弃私家车,每次使用2.5公里计算,每天5万公里。以机动车每百公里耗油10公升计算,保守估计每天能节省5000公升汽油,每年节约开支1438万元。而缓解道路拥堵、减少碳排放等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更无法估量。

  如何打通出行“最后一公里”

  随着城市交通快速发展,非机动车道被取消或占用。但事实上,城市交通越发展,慢行交通的作用就越重要。破解人们“最后一公里”“出行一公里”尴尬,还是得靠慢行交通。

  “从家到单位不远,我喜欢骑脚踏车上下班,不过因为道路资源紧张,有些路段我只能骑到铺着地砖的人行道上去。”在合肥高新区上班的骑行爱好者刘先生说。“推广慢行交通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车道。”来自省住建厅的专家表示,有些城市在道路改造时,过分压缩步行和自行车道,或者根本没有步行和自行车道。骑行队伍在壮大,可适合骑行的道路却很少,人车抢道时有发生。

  骑行慢生活对城市建设者及管理者提出更高要求。“绿色出行”为本的公共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要纳入当前及未来的规划当中,城市管理者、建设者考虑汽车“专用道”的同时,更要预留环保的行人道和非机动车道,完善绿道系统,使各种类型的绿道设施更多元,功能更齐全。如合肥新建的湿地公园、环巢湖大道等景区,预留了以步行、自行车为标志的慢行系统,骑行队伍不断扩大。

  2017年末公共自行车全覆盖

  “为了更好地发挥慢行交通系统的优势,有必要规划合理的‘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的出行方式,使各元素间合理衔接,减少人们绕行所浪费的时间。”业内专家指出,合理规划自行车道,行车道应依据不同功能分为廊道、通道、休闲道。合理建设自行车停车场,解决人们骑车出行找不到地点停放自行车的尴尬。

  “去年《环巢湖区域景观绿道规划》、《皖南区域绿道总体规划》已经批准实施并开工建设,全省各市、县绿道总体规划基本编制完成,安徽绿道标识系统业已批准实施。”省住建厅城建处的负责人介绍,今年全省将建设城市绿道1000公里。其中,完成环巢湖区域“金项链”景观绿道主线110公里以上,完成皖南区域“金项链”景观绿道主线100公里以上。

  安徽还将制定公共自行车系统实施方案,出台大力倡导低碳绿色出行、推进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统筹考虑城市公交、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和匹配。计划到2016年,全省设区城市和县(市)城区建成绿道3000公里以上,全省城市绿道框架基本形成,环巢湖和皖南区域景观绿道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绿道;力争2017年末全省16个市实现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