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岁渔民第一次上岸过大年
今年62岁的渔民杨道友,有生以来第一次在岸上欢度春节。这几天,他晚上总是难以入睡,不是因为“晕陆”,而是因为激动,他说这是他一辈子最大的喜事。
在天长市东北方向30公里的地方,一片盎然的绿意中矗立着四层黄色小楼。记者还未走近,杨道友等渔民就已热情地围了上来。“我带你去看看我的新家,中午就在这里吃饭,喝杯喜酒,你们是我新房的第一批客人。”杨道友说。从来没有挂过钥匙的老杨,第一次在腰间挂着黄灿灿的钥匙,每一步都走得铿锵有力,摇得钥匙哗哗作响。
站在老杨的新家里,大红的新床新被,散发着清漆味儿的大圆桌子,阳台上挂着一串串的咸肉咸鱼。“政府没要我们一分钱,就给我们住这么好的房子,配了抽油烟机、热水器、马桶,这些东西以前只在电视上看到过。 ”老伴朱友兰哈哈大笑。
杨道友的祖祖辈辈都在高邮湖捕鱼为生,他自己不抽烟不喝酒,攒下每分钱,渴望能在岸上安个家,不再像无根的浮萍一样在湖里漂荡。如今,他终于在天长市杨村镇小关社区渔民集中安置点——湖岸渔家安了家扎了根。
“不是岸上人家看不起我们渔家,而是我们自己心里也自卑,都是渔家找渔家结儿女亲家。 ”老杨有些害羞,他说他连自己的姓名都不认识,两个女儿小学毕业就在渔船上打鱼补贴家用。识字读书进学堂,距离渔民挺遥远。 “自古撑船打铁磨豆腐,是苦中有累。我的后代不要再以船为家,我就是杨家最后一代渔民了。 ”老杨感慨地说。
杨道友的大女儿杨木莲获得购房补贴3万多元,在天长市自购了一套商品房,8岁的儿子在附近的小学上一年级。 “我以后要一边照顾儿子,一边在岸上打工。刮风下雨时再也不用担惊受怕,再也不想弯着身子窝在船棚里。”杨木莲高兴地说。
上岸是为了更美好的生活。前两天,杨木莲参加了市里专门为渔民开办的就业技能培训,市里还为他们购买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天长市根据渔民的意向和实际情况,227户入住安置点,500户自购,92户发放住房补贴等,基本完成了912户渔民上岸安居工程,让他们共享改革发展的红利。”天长市渔民上岸安居工程领导组办公室副主任陈殿祥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