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88岁抗战老兵回忆反击日军大扫荡
今年88岁的魏老满头银发、笑容慈祥,精神很好。他很少向别人讲述过往浴血奋战的岁月,即使是在家人面前,也不会把它挂在嘴边。魏老全名魏士贵,离休前任安徽省军区滁州军分区副师职顾问。1940年1月,年仅14岁的他参加了新四军,抗战期间主要在皖北、苏北、豫东一带战斗。
草场伏击消灭日军
1941年,刚刚参军一年的魏士贵在萧县九区游击区作战,15岁的他当时是年纪最小的战士之一。
当时,为了控制抗日军民的活动,日军在萧县庄里乡设置了一个大据点,截断南北方向的交通。此外,日军还经常到周围村庄抢粮、抓鸡、牵羊,扰得村民苦不堪言。村民们于是向魏士贵的部队求援。
魏老说,打游击战有三个关键点:了解情况、创造条件和找准机会。“对据点日军进行长时间的观察之后,就会发现他们的活动规律。根据观察,日军的据点之间,上午会相互配合,如果选择在上午进攻,遇到日军增援,我们的队伍会很难撤离。所以一般会选择在下午、天黑之后,那时日军警惕性会下降。”
为了给日军来一个突然袭击,魏士贵和战士们当天上午就悄悄地在一片草场隐蔽起来,准备出其不意打一场伏击战。
“上午9时许,据点日军出动了,待日军进入伏击地后,我们突然发动进攻,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不到两个小时就结束了战斗。这次战斗共消灭了8个日本兵和15个伪军,而我们只有两个同志负了轻伤。”提起这次战斗,魏老至今还能清晰地描述当时的细节。“我们算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时间短、代价小,这些小仗的胜利对我们的鼓励也很大。”
连续33天没睡过整觉
1943年2月至4月,部队在苏北地区反击日伪军扫荡和清剿,基本是晚上行军,白天打仗。
即使是年轻的身体,也承受不了长时间的缺乏睡眠,更何况是在行军打仗、饥饱不定的情况下。“夜间赶路的时候都是边走边睡,有时候走着走着前面的人突然停下来,后面的人不知道,就会把前面的人冲倒。有时候自己也会停下来,后面的人就会撞上来。那时,我最长曾连续33天没睡过整觉。”魏老说,天亮之后,大家看到彼此“鼻青脸肿”的样子时就会哈哈大笑,“苦中作乐吧。”
现在一旦听到儿女说自己失眠,魏士贵就会讲起这一段没有觉睡的日子。
1944年,魏士贵被提升为排长,“排长就要带部队了,行军作战,吃住都要考虑。”一个排的士兵数量一直在变化,打一仗牺牲了一些,然后新的同志补充进来。“哪里局势紧张我们就到哪里去,如果地方武装能够正常活动了,我们再转移到其他地方去。”
再困难也不丢伤病员
1941年,部队在一次撤退中被敌军发觉,一颗炮弹在魏士贵周围爆炸,他的脖子被弹片擦伤。当时天还没亮,担架队要抬着他走,而他坚持把担架让给其他伤员。当记者问为什么的时候,他则认为不足为奇,“我又不是伤了腿,还能自己走啊。”
1944年,他随部队转战到了徐州以南地区,在一次抗日战斗中,他的右小腿被子弹打伤了。在战友的帮助下,他安全撤离了。魏老说,他所在的部队有一个口号,“再紧张不丢伤病员”。有时候为抢回一个牺牲的战友,甚至会伤好几人。
“因为知道即使受伤了,战友也会不离不弃,所以我们这支队伍十分团结友爱,战斗中大家都是无所畏惧勇往直前。”魏老说。
“王成”身上有他的影子
在魏老的故事里,常常能听到一个熟悉的名字——刘世龙。刘世龙是著名表演艺术家,在1964年的经典电影《英雄儿女》中扮演主角王成。刘世龙比魏士贵小4岁,父母都是军人,从小在部队长大。1941年,刘世龙到了萧宿铜总队,和魏士贵一起并肩作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那时他好小,打仗的时候总是喜欢跟在我后面。”魏老边回忆边笑着说。
抗战胜利后,以京浦路为界,魏士贵留在了京浦路西,刘世龙则去了路东。尽管距离拉远了,但两个人的战友情却丝毫没有减弱。如今,刘世龙每次到合肥来,都会抽时间到魏老家中坐一坐,和老大哥聊聊天、叙叙战友情。
2002年秋天,刘世龙来合肥演出时,还专门邀请魏老和老伴一起去现场观看。演出结束后,他们在后台合影留念。刘世龙在合影照片背面写道,“我永远不会忘记是跟着你学会打仗的。王成的身上也有你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