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72岁右位心老人有意捐遗体
2015年12月10日上午,孙承志老人来到市红十字会,询问捐献遗体(器官)一事,还取了份志愿书回家填写。“我是右位心,医生说很少见。”老人说,“我想身后捐献遗体,捐给医学院,供临床教学和科研用。”
孙承志老人今年72岁,家住屯溪区塘尾路,12月3日从市医院出院。10日上午,老人遵医嘱去医院复查。检查结束,老人没有直接回家,而是要求女儿带自己去市红十字会,为了实现一个藏了50多年的心愿。
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一天,孙承志去医院看病,医生说要拍个胸片。“不要动!吸气!闭气!”医生下指令,一遍不行,再来一遍,最后有点不耐烦了,“叫你不要动,你还在动!”孙承志觉得挺纳闷,“我真的没动呀!”
“还是一个老医生看出问题了,说我是右位心,还说只在书上看到过,真人还没见到过。”孙承志说,当时不相信医生说的,就去了绩溪的瑞金医院,那里有上海来的专家,“他们仔细检查了一遍,也说我是右位心。”
孙承志老人说,那时自己就有捐献遗体的念头,只是想等到60岁时再提这件事。“这些年生活条件好了,过了70岁才算是老人。”因此,孙承志捐献遗体一事延搁至今。不过,这些年来,老人经常和家人谈起这件事。
右位心对生活和工作有没有影响?孙承志老人说,几乎没有,只是在生病时才会想到有影响,“如果不事先说,年轻医生拍胸片时总要叫我不要动,听诊时总是移来移去找不准位置,打心电图的纸也是一张接一张。”
11月18日,孙承志老人住进了市医院,因为睡觉着凉成了一个重病号。“哮喘很厉害,气都喘不上来。”经过半个月的治疗,大病初愈的老人首先想到的是捐献遗体,“都已经70足岁了。”
12月10日上午,打听到市红十字会的地址,孙承志老人和女儿主动上门。分管这项工作的叶丽萍说,捐献遗体后可“入住”合肥的大蜀山文化陵园,名字将被镌刻在陵园内的安徽省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碑上。
“家人可以随时去祭扫,平时也有志愿者祭扫,我女儿听了,也就同意了我的想法。”孙承志老人说,回家和老伴一说,老伴说“你捐我也捐”。“我的孙女也同意我捐遗体,现在就等着做我儿子的工作了。”
10日下午,记者来到孙承志老人的家中,老人正在填写志愿捐献遗体(角膜)登记表,已经郑重地写下一行文字:“我本人是右位心,稀少,六十年代就有想法,给医学界做标本,让老师及同学讲课用。若干年临终后,进行捐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