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大学新生报道:18岁出门远行的青春味道
曾经的你们,今天的他们,在18岁上下的年龄出门远行,奔向相同的目的地——大学。
18岁,人生花蕾初放,旅途注定难忘。他们有的背上行囊独自出发,车站父母送别的身影渐行渐远,挥手间,离愁爬上心头。或穿越沙漠和戈壁,或趟过小桥和流水,千里迢迢,追梦的足迹一路向前。
他们有的和父母一起,或许一家人还是第一次走出祖祖辈辈耕作的土地,车窗外摇曳不止的花草树木,城市闪亮耀眼的霓虹都让他们兴奋不已,这一幕幕也将凝固成永恒的回忆。纵使年华老去,再度回味这一次远行,青春永不落幕。
18岁出门远行,不仅仅是一次行走,还将开启一段新的人生旅途,以更加独立的人格和姿态面对不可预知的艰险和惊喜。
大学时代的唐世技。(受访者供图)
踏上列车那一刻: 人生翻篇
唐世技从没想过儿子会跟自己成为校友。
时光倒退31年,当他从砀山一中考到省城的安徽中医学院时,在十里八乡曾引起轰动。“你终于可以不用下地干农活了。”这让身边的小伙伴们羡慕不已。毕业了就有城市户口了,听说城里生活条件挺好的……村里人艳羡的话,句句都让唐世技对大学怀有最大的期待。
在以农民身份度过最后一个暑假后,唐世技揣着父亲帮他买的一张从徐州开往合肥的火车票,踏上旅程。父亲只把他送到了火车站,简单嘱咐了几句“你要好好学习,要有出息”的话,就匆匆和他摆手道别。上世纪80年代,上大学似乎还不流行家长送,父亲说家里有活儿要忙。当然,可以省下一张火车票钱一定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这是唐世技第一次出远门,那时从离家最近的徐州火车站出发,到合肥要六七个小时。“兴奋、紧张、还有小心翼翼。”老唐说,家里和乡邻一共帮他凑了200块钱,在1983年,一个普通人每月生活费只需十几块钱,200元简直就是个天文数字,这笔发烫的钱让唐世技很紧张。
“记得当时望着窗外,想到以后上大学还包分配,觉得自己前途比较乐观,本来紧张的心情也慢慢缓和下来了。”虽然已经记不清邻座是什么人,但唐世技笃定地觉得自己一定跟他们唠了嗑,甚至有些自豪地说,自己要去省城上大学了。那时,大学生还是个很时髦的词。
下了车就有学兄和学姐们来接,唐世技被分到一个六人寝室,大家一会儿就混熟了。
那时刚改革开放不久,很多新潮的东西,都是最先在大学里流行,这也给从农村出来的唐世技带来很大的冲击,“下了晚自习,有人就在寝室里弹吉他,吹笛子,还有人开始听邓丽君的歌曲。”这让唐世技一下子觉得世界开阔了起来,他也开始在大街上买印满流行歌曲的卡片,自己跟着学唱,和同学们去光明电影院或者安大大礼堂里看电影……
当然学习是最重要的,“那个年代很少人改行,学中医,就想着一辈子能为中医事业做贡献。”老唐践行了自己的理想,如今他已成为淮北市中医院骨科的副主任医师。
年少的那次远行,老唐的人生翻开了重要一篇。后来,他又回母校很多次,学术会议、同学聚会,没想到还有一次是送儿子来念书。
父子行李清单对照
父亲
棉被一床、垫被一床、毛巾两条、夏季衣物两套、棉衣两套、线裤两件、长袖衬衣两件、毛衣两件、袜子三双,人民币200元(供一学期使用),其余生活用品到校后购置
儿子
日用品
牙具一套,肥皂、洗衣粉、香皂、沐浴液等一应俱全,防晒霜,毛巾四条,全套床上用品,拖鞋一双、运动鞋三双,餐具一套,杯子两个,纸巾湿巾各一包,梳子、小镜子等,便装4套,创可贴感冒药等若干,指甲剪一套,内衣袜子若干,衣架15个,垃圾袋若干,大号行李箱一个,书包两个,笔记本电脑一台,现金、银行卡若干
吃喝
牛奶一箱、巧克力几块,饼干、瓜子等零食若干,水果若干,咖啡、茶叶等
学习用品
20支水笔、铅笔橡皮等、尺子、草稿纸若干,笔记本十个,笔袋一个,书籍若干
上一页 | 1 | 2 | 3 | 4 | 下一页 | 阅读全文 |
编辑:许大鹏
资讯标签: 大学新生报道 18岁出门远行 青春味道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