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穷水尽 柳暗花明
4月10日,巢湖市档案馆来了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她一进调阅大厅就急切地问能否查到她父亲的个人档案。工作人员通过交谈得知,老人的父亲1920年生,是原巢湖市中垾粮站的一名职工,在八十年代末去世。她的母亲张某勤在农村务农没有工作,根据相关政策可以每个月拿四百多元的遗属补助。但从去年年初起,相关部门突然停止了对她母亲发放了二十多年的补助,原因很简单:她母亲名字是“张某勤”,但相关表格显示的名字却是“章某琴”。如果从名字来看,显然不是同一个人。所以现在必须找到她父亲的个人档案,在家属栏中找到她母亲的名字是“张某勤”,才可以确认真实身份。
鉴于她的父亲当年在基层粮站工作,档案馆找不到其个人的人事档案,所以工作人员建议她到公安局派出所查其父母户籍,来确定她母亲的身份。但是,老父亲去世20多年,到哪去找他的户籍呢?即便能在档案馆查阅到她父亲当年工作的有关记录,也不会提到其家属的名字之类的详细情况。她的母亲今年已经93岁,如果查不到相关证据,遗属补助一事就得不到落实,老人家可怎么生活下去?事情至此似乎已经无路可走。
就在一筹莫展之际,档案馆工作人员灵光一现,询问老人当年有没有哪个孩子顶替招工之类的情况。老人说她的弟弟当年就是顶替父亲招工的。工作人员根据她提供的名字,通过电脑查找劳动局全宗,非常顺利地找到了她弟弟王某国1986年顶招的招工表,表中详细地记录了父母及兄弟姐妹的姓名、年龄、职业、政治面貌等情况。其中母亲一栏里,清清楚楚地写着“张某勤”,凭着此份档案,老人93岁的老母亲又可以重新领取补助了,她激动得连声道谢。
本以为查不到的档案,因为工作人员另辟蹊径,出现了如此意外的转机,真是应了那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许,这就是档案工作带给我们的乐趣所在。(王惠)
(巢湖市档案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