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科技园区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30.12.2016  21:36

近年来,山东以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抓手,形成了层级分明、功能清晰、要素齐备、上下联动、线上线下互动的园区体系及功能优势,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纵向“顶天立地”、横向全省覆盖、虚实无缝衔接,实现了走在前列,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探索了可复制推广的模式,巩固了山东在全国农业科技领域的领先优势。

一、山东省委、省政府及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园区工作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园区工作,作为加强“三农”工作的重要手段,已经连续7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中,“十三五”期间将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加大推进力度,据悉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将对农业科技园区工作做出进一步部署。

山东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结合山东实际,在指导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鲁发〔2016〕28号),明确提出要“构建省级农业科技园、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四级联动、梯次发展的农业科技创新园区体系”,成为全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重要指引。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山东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管理办法》(鲁政办字〔2016〕148号),有力推动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步入标准化、规范化轨道。在园区建设上舍得投入,省财政2015-2016年已投入1.2亿元,实现了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特色产业项目扶持的全覆盖,体现了普惠性,平衡了发展步调。建立了推动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协调机制,省编办、发改、住建、国土等部门对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发展及管理都给予了大力支持。这些做法都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及省直各部门的重视,值得提倡。

二、构建起了层次分明的农业科技园区体系

山东省现有国务院批准建设的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科技部批准建设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9个,数量居全国首位;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2个;省级农业科技园111个,构建起省级农业科技园、省级农高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农高示范区四级联动、梯次发展的农业科技园区体系,实现了全省涉农县(市、区)农业科技园区全覆盖。

完整的体系建设,使得山东农业科技园区层级分明、功能清晰,园区间学有目标、赶有方向,规划了评估升级、梯次发展的路径:国家农高区将致力于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在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新兴产业培育、现代农业管理模式创新方面发挥示范作用。省级农高区强化特色发展思路,在打造全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引擎、区域可持续发展增长极方面积极努力,为升级国家农高区做好准备。作为县域普惠制建设的省级农业科技园,各地因地制宜,突出区域优势,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建设成现代农业管理模式推广示范基地、科技脱贫重要抓手、现代职业农民培训有效载体、农业科技综合服务的有力支撑。

三、为加强新时期农业农村科技工作提供了重要抓手

在经济转型、稳速换挡的新形势下,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推进农业农村科技工作重心下移,实施转调创、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为发展县域经济培育了新的增长点,也为县级基层科技局提高科技工作集成度、显示度提供了重要抓手。特别是在全国部分地区县级层面出现科技管理部门职能弱化、功能退化、地位边缘化的情况下,山东县(市、区)科技局以强化园区建设为发力点,大力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做到了职能强化、机构独立、编制不减、有所作为,为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增强服务保障能力提供了借鉴。

四、在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山东以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准确把握农业农村科技重大迫切需求,深化农业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新动能。强化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升级,实施了“渤海粮仓”“精准农业”、“国家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农业大数据”等国家、省重大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突破了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掌握了一批重点领域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渤海粮仓”工程示范区盐碱地种粮面积增加到100多万亩,基本建立了滨海盐碱地标准化作物种植技术体系;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实施的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STS)计划,吸引中科院17个院所主持研发、在山东落地转化了首批8个农业科技重点项目,累计实现经济效益近100亿元,二期项目也已开始实施。依托农业科技园区吸纳整合全国优质科技创新资源,争创建设盐碱地控制及利用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并发挥登海玉米、希森马铃薯、金正大缓控释肥等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用,强化种源、机械化、物流等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园区建设“寿光果菜品种权交易中心”等为代表的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机构,组织寿光、兰陵蔬菜科技博览会等展示活动,积极搭建农业科技成果孵化、转移转化平台,极大地提高了县域、农村承接农业高科技成果转移、加速产业转化的能力,促进了成果转移服务规范化、成果效益最大化。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在这方面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五、大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有力促进一二三产融合

按照“一县一园一特色”思路,突出特色产业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健全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相配套的科技服务,带动每个农业县(市、区)打造1-2个产业规模超10亿元的优势产业,提升了区域特色产业规模和高新化水平。立足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资源禀赋,发展差异化的、个性化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形成规模集聚和品牌效应,进而通过建立农业科技园区联盟、产业联盟、质量联盟等,精心打造了潍坊寿光设施蔬菜、青烟威海洋生物、临沂生态化肥等为代表的全国驰名的优势产业集群。依托农业科技园区率先示范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完善农资电商、农产品定制与交易、农村物流、农技服务及农村普惠金融等全方位定制化服务,助力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融合,培育发展农业科技园区文化与品牌创意产业,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新业态。滨州市(滨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中裕集团公司,打造了完整的横跨一二三产业的小麦经济循环产业链,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了由单纯的小麦粉加工向农牧业生产、向精深加工综合发展的转变,实现了高效生态、绿色循环的“种养加”融合发展,去年销售收入达36亿元,利润率达到10%。

六、突出政府引领、市场化运作,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山东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做到了制度现行、管理规范。省级农高区列入省级高新区建设序列,享受高新区相关的政策。荣成、莱芜、泰安农高区均建立了规范的管理机构,形成了完善的建设管理模式。园区规划完善、界限清晰,莱芜园区做法特色鲜明,实现了封闭运行、独立财政,有望成为全国学习的模式。大部分园区成立了企业化、专业化的园区运营机构。鼓励农业科技企业进入农业科技园区,推动集群化发展、链条式布局,实现了园区聚集企业、企业带动园区的良性循环,涌现了好当家、金正大、登海种业、希森马铃薯等全国知名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

七、依托园区推进了创业服务和科技扶贫

山东注重发挥农业科技园区作用,促进农业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报科技部备案建设的69个星创天地,多数依托园区和区内龙头企业,总数全国第一。实施独具山东特色的《“农科驿站”建设实施方案》,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在农科创新、农技推广、助力精准扶贫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全省建设一批扎根农村基层的农业科技服务平台,构建面向“三农”的科技服务网络,创建“农科驿站”精准扶贫科技品牌,建立支持农业农村科技发展的长效机制。依托农业科技园区龙头企业实施科技精准扶贫,因地、因业、因户、因人确定扶贫脱贫对策,开展对重点贫困村、贫困农户的定制化农业技术咨询指导、产业帮扶带动,提升扶贫开发的整体效益,形成提高贫困农户造血功能、自我发展能力的长效扶贫机制。巨野县太平镇中邓楼村新建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带动当地农民发展娃娃菜、有机菜花等种植,仅今年7月份以来出产蔬菜20万公斤,用工2000余人次,全村贫困户全部脱贫。围绕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在科技援藏、援疆、援青、井冈山精准扶贫等对口支援中,复制了山东依靠农业科技园区推进对口帮扶精准可持续的模式做法,收到良好成效。

八、加强产城、产镇、产村融合,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坚持农业高科技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按照产城一体化、产园一体化思路,因地制宜建设了龙口葡萄、青岛西海岸新区蓝莓、福山大樱桃等一批集农业优质产业、农业观光旅游、乡土风味文化为一体的“特色小镇”;考察的荣成农高区建设了2万吨污水处理厂,启动了总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的5村并区改造工程,泰安农高区致力于打造泰城东部副中心,建设滨水田园卫星城。全省农业科技园区涌现出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生态小镇,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示范。

九、加强农业国际科技合作,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山东加强园区国际科技合作,黄三角国家农高区正积极推进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以色列希伯来大学、以色列国家韦兹中心等科技合作,规划建设1000亩的中以农业科技生态城、中荷设施农业装备研发制造基地等进展顺利。德州(乐陵)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龙头企业希森集团培育的“希森6号”等功能性马铃薯品种完全替代了洋品种,而且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已输出到哈萨克斯坦。

十、形成了具有山东特色的“互联网+”农业科技综合服务模式

依托农业科技园区体系,省科技厅与云农场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借助投资方圣丰种业集团、联想集团的专业化运作和强大实力,倾力打造以实体农业科技园区为依托的云农业科技园,为传统农业注入科技、信息、金融等先进生产要素。截至目前,全省已经在所有涉农县(市、区)建设云农业科技园121个、村级服务站点8600多个,服务网络新增注册用户12万个,共举办培训班21000场,累计培训农民70多万人次,近5万农民借助农业科技培训调整了种植结构,由大田种植调整为经济作物种植,形成了线下实体农业科技园区与线上云农业科技服务实时互动、有机衔接的良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