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十三五” 开创新局面

20.11.2015  05:07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芜湖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市核心竞争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六次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荣获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芜湖以仅占全省5%左右的土地面积和人口,创造了占全省10%以上的GDP和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技术合同交易额、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等科技创新指标则占到全省总数的20%以上,全省百强高新技术企业芜湖更是占到了三分之一,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创新型城市建设不断加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随着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新技术的研发、运用不断取得突破,科学技术将在未来主导产业升级、资本重构、商业模式转化等一系列颠覆式的创新与变革。当前,芜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资源约束进一步增强、投资驱动进一步减弱、区域竞争进一步激烈,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工作和打造经济与城市两个升级版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十三五”期间,芜湖更加需要坚持创新引领,紧紧抓住国家推进“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机遇,加快形成新的内生增长动力,促进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发生深刻变化。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未来五年,芜湖的科技创新工作将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坚持以科技引领产业发展、创新提升产业水平、创业催生新型业态、政策引导人才集聚为主线,以完善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为重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营造创新发展环境,健全创新服务体系,集聚优质创新资源,汇聚高端创新人才,全面提升创新能力,用科技创新支撑芜湖经济转型升级。力争通过5-10年的创新发展,把芜湖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国家创新型城市、“长江经济带”重要的创新创业先行区、中部地区影响广泛的创新要素集聚地、安徽最具发展活力的创新中心。

一是深化科技管理制度改革。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协同转动的指示精神,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和各类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完善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建立企业家和产业专家占较大比例的创新决策相关咨询组。发挥第三方中介机构的作用,委托专业机构开展项目评审、立项、过程管理和结题验收等工作。落实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企业投资负面清单制度,建设权力项目库和权力运行、政务公开、法制监督、电子监察平台,大力推行行政权力事项网上运行,探索建立基于事中事后监管体系,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二是全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500个,争取国家和省级项目200个,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同经济社会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需求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开展联合攻关,突出发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材料、生物工程等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加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加大新工艺、新装备、新产品研发推广力度,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资源,围绕产业共性需求,通过政产学研合作、组建产业创新联盟等形式,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三是大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依托骨干企业建立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开展技术攻关,提升创新能力,到2020年力争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40%,国家级研发平台超过30家。落实好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企业研发设备加速折旧政策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形成科技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创新型企业1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700家。加强政策引导,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400家,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2000家。不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健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机制。

四是加速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建立健全产业技术研究院、院士工作站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扶持管理制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芜湖机器人、汽车、新材料、电线电缆等重点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新建产业技术研究院10家、院士工作站10家以上。鼓励新型研发机构组建股权投资管理企业,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实现二次创业。鼓励新型研发机构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新产品研发、设计、检测、科技咨询、设施共享等科技服务,实施科技创新券后补助计划,支持芜湖市中小型科技企业购买新型研发机构的科技服务。采取共建共享、协同创新的模式,积极引进国内外致命高校院所在芜湖设立研究机构和技术转移机构,力争中央级科研机构在芜湖布局有新突破。

五是加快集聚创新创业人才。要继续坚持创业人才先导、创新体制先导、创优服务先导,进一步集聚人才、优化体制、改善环境,完善高端人才扶持政策,为引进人才提供优质高效便捷服务,吸引优秀人才到芜湖创新创业。面向全球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大力引进掌握国家领先技术、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力争到2020年,引进人才团队200个,国家“千人计划”人才30位,为芜湖服务的院士达到30位以上。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奖励为主的人才奖励机制,支持智力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鼓励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方式调动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进一步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六是着力加强知识产权运用保护。培育一批知识产权应用优势企业,推动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实现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0件以上。争取组建国家专利审查协作芜湖中心,为芜湖市及全省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增强企业运用专利信息能力。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将侵权行为信息纳入科技诚信系统,特别重视对小微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推动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加快推进知识产权信息查询、评估交易、咨询服务、维权援助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水平。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分析预警与评议工作,规避知识产权风险,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鼓励企业以专利权质押融资、许可转化、出资入股等方式拓展知识产权价值实现渠道,引导各类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金融服务。

七是不断优化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推进开发区、高新区、科技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优化“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全流程孵化服务,坚持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打造“互帮互助”“用户参与”的开放式创业生态系统。大力弘扬“鼓励冒尖、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完善对创业失败者的基本救助。加快推进科技文化融合、科技与金融结合。建成区域技术交易中心芜湖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完善人才资源、融资服务、技术研发、成果转化、项目申报、专利代理等综合服务,提升创新载体服务水平。力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3家,省级孵化器达到20家,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以上。

八是精心打造皖江科技创新高地。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芜湖长江科学城,力争用5-10年时间,打造成为全面创新改革先行区、高层次科技人才和新型研发机构集聚区。着力引进国家级科研院所,引进产业技术研究院、院士工作站等新型研发机构20家以上,争取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设立分支机构10家以上,实现新型创新平台集聚发展。建设创客空间、新兴产业孵化器、加速器,组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组建科技金融、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研发设计等创新服务平台,打造“皖江技术贸易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才柔性流动,建设国际人才城、国际社区和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引进高端人才1000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