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融资也需要门当户对

30.07.2014  09:33

(图片来自网络)

  二季度以来,货币政策在定向宽松上持续发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三农、小微企业的资金饥渴,但总体而言,企业信贷成本仍然较高,尤其是小微企业贷款困难的现状改善有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继5月末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落实和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后,7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又推出十条措施,再向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动刀”,首批三家试点民营银行也在25日获准筹建。既有大量政策上的要求和支持,又对着眼于服务小微企业的民营银行试点开闸,足见疏通金融服务实体“血脉”的重要性,也表明了政府标本兼治破解企业融资难题的决心和意志。

  不过,贷款贵和贷款难的原因并非资金供给不足。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10.57万亿元,已是历史同期最高水平,企业信贷却依然严重不足,说明宽货币不能解决内生性的融资难问题。而宽松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又是导致当前企业融资难和贵的一个重要原因。据媒体报道,李克强总理在23日的会议上对大银行的惜贷行为提出了批评,称有些银行只做大生意不肯给小企业一点阳光雨露。其实,问题比这还要严重。国务院派员下去督查发现,银行的一些防风险措施,实际上是在对实体经济“卡脖子”,如贷款期限从一年缩短到6个月,审批时间却从原来10天延长到一个月;更有甚者,一些银行工作人员联手“高利贷”进行“寻租”牟利。

  正是针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会议提出,要缩短企业融资链条,清理不必要的环节,整治层层加价行为;对直接与贷款挂钩、没有实质服务内容的收费,一律取消;严禁“以贷转存”、“存贷挂钩”等。这些举措针对性极强且不留余地,而为了防止“政令不出中南海”,会议还要求各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实施配套办法,定期督促检查,并引入第三方评估。这些政策要求落实到位,一定会给小微企业带来信贷“及时雨”。

  当然,这只是“治标”,关键还是要“治本”。大银行不肯释放阳光雨露,固然一定程度上会抬高企业融资成本,却不是导致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关键所在。因为,小微企业融资难并非中国特色,而是世界性问题。银行天性就厌恶风险,给大企业贷款,服务成本低,贷款抵押品的安全性高、风险小,小微企业则恰恰相反。所以,“嫌小爱大”是银行最大化自身利益的理性选择。而我国融资结构以间接融资为主,大银行又居主导地位,因而小微企业贷款难的局面也就更加严重。我国小微贷款机构供给不足,拿大银行说事儿便有了理由,该批就批,该让的利也得让,但不要指望行政命令能让它们成为服务小微企业的主力,那本来就不是它们的义务。小微企业融资也需要门当户对,治本之道就在于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多层次、多渠道的资本市场,为不同风险类型、不同成长性的小微企业提供相应的融资渠道。这也是发达国家的经验。

  千呼万唤中,首批三家试点民营银行25日获准筹建是个好消息。这三家银行,除天津金城定位对公业务外,深圳前海微众银行的定位是个人消费者和小微企业,温州民商银行定位于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小区居民、县域“三农”。虽然,从筹建到真正发挥作用还有一段距离,从一花开到百花放更需要时间,但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开端,而民营银行未来一定会成为服务小微企业的主力军。

  另外,传统产业金融和互联网交汇产生的互联网产业金融,也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破题带来曙光。7月22日,阿里巴巴与中行、招行、建行等7家银行合作推出“网商贷高级版”,为中小企业提供基于网商信用的无抵押贷款。这是银行首次基于阿里巴巴平台大数据和信用体系,给中小企业提供无抵押信用贷款。众所周知,金融说到底就是个信用问题,而小微企业贷款难的核心则在于信息不对称。阿里巴巴放开外贸出口平台,打通大数据,使银行快速获取中小微出口企业的信用、业务、财务、现金流、商品库存周转等数据成为可能,防范金融风险的水平也相应提高,这为它们下沉信贷服务,开拓中小企业市场,提供了很好的信用平台。

  (责编:张樱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