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宿州皮影,感受传统艺术的纯正年味
在宿州老艺人灵巧的双手之中,在一盏灯下、一幕布上,一个皮影,五根竹棍操纵,诉说着古往今来的人间故事、爱恨情仇。
马飞和他的皮影戏。
马飞在自己的工作室里精雕细琢着每一个皮影人物。
马飞的皮影人物在雕刻好后,还要经过造型设计、制作、上色、刷油、安装成型等步骤,用颜色表达人物的善恶美丑。
马飞手上有不计其数的老茧和伤痕,那都是刻皮影人物时留下的伤。
提到皮影戏,人们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老古董”般的技艺。但是在安徽宿州,随着当地对皮影戏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带给人们无尽的文化享受。过年来宿州看皮影,一口道出千古事,两手能握百万兵,眼前晃动的是光与影,耳旁流过的是余音绕梁,在这里感受最纯真的年味。
过年必看皮影戏曾连续演出40天
宿州民间一直有着皮影戏表演。皮影也称傀儡戏,是我国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宋代的《续明道杂志》有这样的记载:“京师有富家子……引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某,辄为之泣下,嘱弄者目缓之。”足以见当时皮影戏表演之高超,已经到了能使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
马飞出生在宿州灵璧皮影艺人家庭。安徽皖北马家皮影也曾名扬黄淮两岸,马飞就是马家皮影戏嫡系第三代传人。鼎盛时期,家里由父亲和叔伯们组成四个皮影戏班,常年在外演出,走遍了皖北平原上黄淮两岸的城镇与村庄。
在这样的家庭长大,马飞多少会有些“世家出身,自会三分”的色彩。每次演出,他的父亲都要带着马飞一起,“大人表演,我在旁边听,从小就灌耳音。”马飞告诉记者,他从11岁起便随父亲登台表演皮影戏,每次演出他会帮着自己挂上幕布,点上蜡烛,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感受表演皮影的魅力。
在马飞小时候,演皮影不仅能够丰衣足食,而且是其家族的荣耀。他还记得,每逢新春庙会、红白喜事、老人祝寿、小儿满月,甚至赶上马下驹、牛下犊等民俗活动都离不开皮影戏助兴。一家老小齐上阵,“从晚上八九点一气儿唱到鸡叫,大伙还嫌看不够。”
“那时候,从正月到二月二,每天晚上都要演出四五个小时,连续演出四十天,每一场演出观众都在七八百人以上。”马飞回忆起小时候跟随父亲学习和演出的场景,感叹这是他一生最难忘的时光。
守卫年俗文化重振发扬皮影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电视机的普及,以及近年电影、KTV等娱乐项目的兴起,皮影戏逐渐被人遗忘。马飞接到皮影演出的邀请越来越少,演出时观众也是越来越少。“观众多是年轻父母带着孩子。许多人好奇,涌到后台,拍照,录像,然后一哄而散。”说起皮影戏的落寞,马飞言语中透露着无奈和惋惜。他曾一度南下打工,不再演出。
2010年左右,因为偶然的机会,马飞在北京见识了国内众多知名皮影流派的演出。这次观摩让他暗暗吃惊,也让他知道了自己父辈的水平,悟到了自家皮影的好处。“原来我们马家的皮影并不落后于这些名家名派。”长辈们的技艺开始在他脑海复活。2011年,马飞随爱人迁居合肥,决定再走皮影复兴之路,这时他已经40多岁了。
来到合肥的前四年时间里,马飞几乎断了一切经济来源。靠爱人打工换来的补贴,他全身心投入到皮影的创作世界。演出和唱腔虽然儿时就有基础,但是久已不练难免生疏,所以他每天都在租住的屋子里重温鼓点和唱词。
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传承父辈技艺的基础上,如今的马派皮影经历了创新和改良。“过去的皮影幕布是三尺宽,现在增大成了两米四的。随着幕布的增大,做的皮影也要大一号。”传统的皮影一场一般在两三个小时,考虑到观众的接纳程度,现在的皮影戏一场大概二十分钟,将最精华的部分展示出来。
改良创新技艺双手磨满老茧
在之前家族里,每个人都各自分工,有人负责演出弹唱、有人负责刻皮影人物。马飞从小学的是演和唱,雕刻皮影并没学。为了将皮影传承下去,他在练习唱腔的同时,又拿起刻刀,从头学起,一点点刻出了数百件皮影作品。
据了解,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的皮影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皮影的制作程序大多相同,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是一个复杂奇妙的过程。与传统单调黑白色不同,马飞从选皮到影人最终成型需要经过30多道工序,在雕刻好后,还要经过造型设计、制作、上色、刷油、安装成型等步骤,用颜色表达人物的善恶美丑。
记者看到,马飞手上有不计其数的老茧和伤痕,那都是刻皮影人物时留下的伤。这些年,马飞一边表演,一边琢磨着皮影戏的改进探索,他所追求的并非功利利禄,而只是简简单单的不忘初心。
过年来宿州感受真正“过大年”
时至今日,城市里看到皮影戏的机会已经不多了,但在宿州的农村地区,皮影戏依然是逢年过节的重头戏。来到宿州,除了美食之外,皮影戏就是这个年俗文化大餐上的“明星”了。
在宿州,您可以在地方戏曲洪亮的声音中,在宿州老艺人灵巧的双手之中,在一盏灯下、一幕布上,一个皮影,五根竹棍操纵,诉说着古往今来的人间故事、爱恨情仇,品味着一节节剧情,悲喜异常的影戏带给了人们兴奋、伤感、赞叹和安慰。
通过皮影戏,您仍能从这些散落在乡间村里的皮影戏台和早已斑驳的戏单中,依稀感受到明清时风靡一时的皮影艺术。从光与影中轻盈掠动的影像里,遥想皮影这门最本色的民间技艺的未来。
您依然可以从孩子的笑脸上、观众的掌声中感受到皮影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历经沧桑而容颜未改的动人魅力。真切地感受到“过大年”、“过中国年”的无比喜悦、惬意和精神上的极大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