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用真心 动真情 真扶贫 扶真贫
2015年起,宿州市经信委对口帮扶灵璧县灵城镇徐杨村,市委副书记张孝成任徐杨村“扶贫第一书记”。在“用真心、带真情、真扶贫、扶真贫”这一精准扶贫思路的指导下,通过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明晰产业发展思路、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徐杨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强化组织建设,以党建引领精准扶贫
宿州市经信委在结对帮扶过程中确定了“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的工作思路,同时根据市委的安排部署,成立了由张孝成担任“脱贫攻坚第一书记”,贫困村党组织书记、选派干部(扶贫队长)、乡镇班子成员组成的扶贫工作组。张孝成带领市经信委等相关单位多次深入贫困村、贫困户调研,现场调度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市经信委也选派了一名年轻干部到徐杨村常年蹲点任职,深入开展精准扶贫行动和基层组织建设提升活动。
“选好当家人,育好精准扶贫带头人”是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重点工作。工作组引导徐杨村确立了思想政治素质好、致富带富能力强、服务能力强的“一好双强”选拔标准,注重在产业大户、致富能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工等优秀分子中 “拔旗杆”、“选骨干”,充分发挥贫困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提高贫困村自身“造血”功能,有力地促进了扶贫和农村党建工作的良性互动。启动贫困比选,精准确定帮扶对象
工作组进驻后,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甄选出真正的贫困户。由于受以往“大水漫灌式”扶贫思维的影响,前期确定 “贫困户”的工作不实、不细,没有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比选、公示,加之新时期农民的主要收入难以衡量等因素,造成贫困户数字不真、不实,给“精准扶贫”工作带来了困难。
张孝成在扶贫工作调度中强调:扶贫开发工作首先要做到“准”,精准识别贫困户,找准贫困户致贫原因,然后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分类帮扶,确保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组遵循这一工作思路,排除阻力,第一时间启动了精准识别“回头看”活动,开展了村民代表“比选”贫困户工作,群众初选结果经7天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对群众反映的问题,逐一进行甄别。开展逐户核查,精准诊断致贫原因
“有选择有针对才能见实效。扶贫工作一定要有针对性,村的特点、户的特点,甚至每一个人的特点都要摸清,只有这样,才能防止笼统化、一般化。 ”张孝成说。
在对贫困户重新认定的基础上,工作组逐户走访贫困户,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分析贫困村、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分别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帮扶计划。经综合分析认为,徐杨村致贫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因病致贫,占贫困人口的70%,这一比例高出全省平均水平一倍以上,而致病的主要原因是饮水污染问题。二是劳动力就业不充分。徐杨村地处县城边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耕地被不断征用(目前人均占有耕地0.48亩),失地后,年轻人以外出打工为主;年老体衰者在家打短工,收入不稳定;家庭妇女留守在家照看孩子上学,基本没有固定工作。
致贫原因的精准识别,为因户施策、分类帮扶、实现精准脱贫指明了方向。
优化服务配套,支撑精准扶贫
基础设施薄弱、服务配套不到位是徐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通过部门帮扶、村企联姻等方式进行先期“输血”是必要的,如水、电、路、讯、房、医等基础设施的配套与服务,直接关系到民生,是当务之急,先期只有采取“输血”的办法,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群众的燃眉之急。市经信委积极联络协调市直、县直多家部门,在优化基础设施服务配套方面重点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开展全村卫生知识教育活动,切实提高村民健康意识。同时,确保所有人员都参加新农合,提高贫困人口医保报销比例,降低群众看病负担。
二是着力解决村民饮水问题,斩断致病恶魔。通过积极协调,将自来水初装费由900元下调为300元,为原县化肥厂、酒厂污染范围内的605户居民安装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
三是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工作组协调交通部门并自筹配套资金10万元,为徐杨村汪田组修建了2.4公里环村水泥路,方便了群众出行、畅通了村内村外联系纽带的同时,为徐杨村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必备的交通条件;工作组通过置换方式,拆迁杨庄组危房27户,受益112人;为郗东、郗西、鲍庄三个组安装太阳能320户,受益983人。
四是资助贫困子女上学。针对贫困户子女上学难问题,市经信委副处级以上干部自发行动,每人每年捐款500元,资助一名贫困儿童上学。徐杨村贫困户中共有14户16名子女上学,小学生每人每年补助500元;初中生、高中生每人每年补助1000元。特别是对孤儿单想想进行重点救助,直至其大学毕业。
扶持产业发展,带动精准扶贫
“扶贫工作要做到‘细’,充分利用城乡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服务业,引导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实现就地脱贫。 ”张孝成要求工作组“用发展的办法解决贫困问题”,有项目有产业才有脱贫能力,产业发展是扶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只有立足贫困村的区位、资源实际,扬长避短,采取“上项目、带农户”的方法,激活贫困村“造血”功能,才能真正促进贫困村减贫摘帽。立足徐杨村的区位、资源及人力等方面的优势,工作组在引导村级经济发展方面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发展“房屋出租”经济。徐杨村的区位优势是“靠城”,加之县重点小学座落在该村西部,租房需求很大。发展“房屋出租”经济,是实现徐杨村贫困户脱贫最现实、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
工作组通过大力改进徐杨村的基础设施配套与服务,促进了“房屋出租经济”的发展。截至2015年12月底,徐杨村已出租房屋80余间,年创收20余万元,其中6户贫困户出租房屋13间,年创收2.23万元。
二是创办玩具加工厂。立足于徐杨村优越的区位优势、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结合市经信委熟悉企业情况的职能特点,工作组促成了安徽儒意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与村集体合作,在徐杨村创办了玩具代加工点。承包业主最低带动10户贫困户中的20人就业,村集体年股金分红不少于6万元。
三是创建蔬菜大棚基地。从提高剩余耕地亩均产出率的角度出发,工作组利用专项扶贫资金55万元,建成标准蔬菜大棚35个,占地86亩。采取整体出租的模式经营,先培养示范户,吸收贫困户打工,发包收益补帖贫困户,每年可为贫困户增收2000元。
四是组建物业管理公司。结合徐杨村的剩余劳动力特点和城乡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工作组通过“借船出海”挂靠宿州市绿生物业的方式,组建了物业管理公司,从事保安、保洁、保姆、绿化等三产服务工作。目前已完成公司的注册登记工作,正在培训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预计可解决50名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每人每年增收5000元。
截至目前,徐杨村已成功搭建了4个产业发展平台,为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开了个好头。下一步,扶贫工作组将充分结合贫困户的具体情况,着眼市场需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承受力,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原则,找准产业发展和增收路子,进一步完善村级产业发展规划,做到“规划到村、辐射到户、带动到人”,力争提前完成徐杨村的脱贫攻坚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