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打造东部新城 宿马现代产业园初长成

19.08.2014  13:50
核心提示: 如果说,2012年1月安徽省政府批复宿州马鞍山现代产业园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时,是播下一粒种子的话,那么,两年后,快速发展的宿马现代产业园已是小树初长成。

仅仅两年多时间,一大批企业落户园区,学校、医院、公园等设施场所相继完善,宿马现代产业园用“一马当先”的速度推进了宿州东部新城的发展。

如果说,2012年1月安徽省政府批复宿州马鞍山现代产业园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时,是播下一粒种子的话,那么,两年后,快速发展的宿马现代产业园已是小树初长成。

昔日落后农庄一跃变成现代化新城

一位来宿马现代产业园区援建的马鞍山干部清晰记得,2012年年初,他第一次到园区时的情景。

“当时,一位老农正驾着一头牛犁田耕种,速度很慢,这一幕深深地震撼了我!”21世纪的今天,皖北牛耕的景象仿佛穿越了时空,在当时看来简直不可思议。这名干部称,“这说明这个地方还很贫穷,这里都是农业,没有产业支撑,急需借助外来力量,实现跨越发展。”

事实也正是如此。

如果不是京沪高铁经过,在旁边设置宿州东站,且最终将宿马现代产业园选址在此,对于埇桥区蒿沟乡两半昌村这个传统农业村庄,外界几乎无人知晓、无人关注,而这里的百姓也依然过着传统的农业 生活

44岁的王宗堂两年前一直是农忙时节在家种地,农闲的时候,到附近工地干一些杂活,“一年挣不到三瓜两枣。”因为过度劳累,这个皖北中年汉子看起来像有60岁的样子。

更为糟糕的是下雨出门一身泥、有钱也买不到东西的尴尬。“路不好走,即使家里有车一到下雨天也没法开。”王宗堂称,整个村庄只有村口有个小店,“买个油盐酱醋啥的行,买个大件东西都得坐几个小时农班车进城。”

仅仅两年多,这里一切都变了。

在王宗堂暂住的过渡安置房的屋后,是一条柏油马路,通往高铁宿州东站;更远些的地方,是即将完全完工的安置房一期小区,这里有王宗堂家两套90平米的房子;小区旁边是大型商超、学校和医院;再走一段路,是即将投产的一些企业,王宗堂和刚从专科毕业的儿子准备选择一家工厂上班……

 

绿化亮化后的马鞍山大道

和王宗堂一样,生活发生改变的还有其他村民。用两半昌村委会的工作人员的话说,宿马现代产业园区建设之后,这个不足千人的村庄至少增加了50辆轿车,“家家有几套房子,存折上的存款最少十万起步,这在过去难以想象。”

两年多的时间,在老牛耕田的土地上,一座现代化的宿州东部新城迅速出现。“宿马现代产业园区的道路和马鞍山的一样,两边绿化干净整洁,和宿州市区始终灰蒙蒙的道路相比,好像这里才是宿州城区一样。”一位前来投资的外地企业家感叹道。

 

加快发展的宿州东部新城和高铁新区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宿马现代产业园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一大批企业先后落户园区,学校、小区、公园等设施场所相继完善。

2014年上半年,宿马现代产业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7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亿元,完成财政收入9200万元,招商引资签约7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485万美元,累计到位资金35.315亿元。

当前,园区正在成为宿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宿州市委常委、宿马现代产业园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启荣称,园区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宿州群众享受到幸福生活。

“宿马现代产业园区下一步还将建设综合性医院。今年9月1日,公立学校也将正式投入使用,同时园区还为所有失地农民办理失地保险。保证每户都至少有一人有正式工作。”王启荣称,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让村民真正变成市民,享受城市发展带来的成果。

王启荣表示,宿马现代产业园区最终发展目标是,到2030年,建成面积达30平方公里、人口达30万人的宿州东部新城和高铁新城区,“将园区建设成一个宜业宜居生态环境的现代化新城。”

因地制宜实现产业集聚效应

如今的宿州现代产业园区正在以“一马当先”的速度进行发展,但新城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按照常理来说,马鞍山机械装备制造,尤其是钢铁产业发达,那么马鞍山和宿州共建园区,理应重点依靠承接马鞍山机械装备制造方面的产业转移。

但现实情况是,宿州市农业资源丰富,宿马现代产业园区正辖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由于主体功能区规划限制,加之缺少工业基础,仅仅依靠产业转移,没法完成造血功能。

最终,宿马园区紧密结合实际,因势利导,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确立了“2+2”产业规划,食品(农产品)深加工、信息和光电材料两个主导产业,机械装备制造、商贸物流两个辅助产业,并把食品(农产品)深加工作为园区的首位产业。

正是把食品(农产品)深加工作为首位产业,并全力打造食品及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发展相关产业链,一系列食品(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才陆续落户宿马现代产业园区。

早在4年之前,做食品产业的天下一碗国际集团就曾到宿州考察过,但因交通和政策等方面的原因最终放弃了在宿州投资的打算。

直到2012年宿马现代产业园区再次联系上了天下一碗方面。最终,该集团决定来宿马现代产业园区投资,并成立宿州硒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期投资6000万,总投资达到3个亿,预计年产值达到6个亿,将提供300多个就业岗位。”宿州硒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玉称,集团之所以再次将目标瞄准宿州,还是考虑到这里有丰富的农产品原材料、良好的交通条件、优质的人力资源和优越的投资环境。

天下一碗的投资只是宿马现代产业园区发展食品(农产品)深加工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投资7.1亿元的诚和信食品、投资6亿元的王老吉项目、投资5.5亿元的思味特食品等17家总投资超过60亿元的食品项目相继入驻宿马现代产业园区,产业集聚效益初步显现。

“宿马产业园区的优势在于有便捷的交通、丰富的农产品以及人力资源,这些都成为吸引食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优势。”王启荣称,事实上,宿马现代产业园区的目标是通过引进大项目,完善上下游配套,最终形成完整产业链,实现产业集聚效应。

创新机制推动宿马加速发展

采访过程中,人民网安徽频道记者听到前来宿马现代产业园区投资的企业家们,谈论最多的是一个叫做“项目专员”的名词。在企业家们的口中,“项目专员”几乎贴身为企业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各种困难。

在宿马现代产业园区投资促进部工作的侯兴华除了本职工作之外,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项目专员”。这个曾在跨国企业工作过的27岁年轻人,深知企业项目落地后,面临的各种困难。

“之前我自己在企业工作时,去办理一个审批手续,能从早上等到晚上,还不一定办成,所有手续完全结束得将近半年。”侯兴华称,如今作为政府工作人员,如何帮助企业快速办理各种手续,成为他的首要职责。

“作为企业和政府的协调员,帮助企业和各个部门协调,保障项目快速建设投产是我的职责,毕竟企业从外地来,也不一定知道在哪办事,需要出具哪些材料。”侯兴华称,为此他们24小时不关手机,企业有困难一个电话随叫随到。

一个细节是,8月12日,宿主硒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施工时遇到一个小问题,公司总经理李玉第一时间想到了侯兴华。电话打过后,侯兴华很快到场帮助协调解决。

有了项目专员的帮助,硒谷农业方面的大部分证件在两天内被办好。

有同样待遇的还有前来园区投资的佳达集团(宿州)投资有限公司,该公司投资的佳达创智物流园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平台和场地。

“2013年8月8日和园区签约,当年10月21日一期工程开工。”曾在沿海工作过的公司总经理尹朝阳称这样的速度,即使在沿海地区也很难看到,“甚至在外地2个月只能做一个项目方案审批。”

事实上,项目专员制度只是宿马现代产业园区坚持创新机制的一个方面。园区为了提高效率,创新行政审批机制,甚至要求进一次门、盖一次章解决企业问题,“力争做到企业的所有手续18天解决。”

同时,正是因为这样的效率与速度,才造就了“宿马速度”和“宿马效率”,让一片农田在仅仅两年多的时间,成为宿州经济新的增长极。

有企业家总结宿马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的办事效率是:“办事特别快,效率特别高”。甚至有的企业家称,之所以来到宿马现代产业园投资,更多的是看重宿马园区优越的投资环境,“一切都为了企业考虑。”

宿州市委书记张曙光曾评价宿马现代产业园区:“‘一马当先’振兴宿州经济,做宿州市改革开放的“试验田”、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者’。”

宿马园区也确确实实是这样做的,王启荣称,“我们在发展中,通过创新行政审批、工作调度、岗位管理、市场运作、社会管理等一整套体制机制,才突破了瓶颈制约,补齐了发展短板。目前一些制度办法在宿州市的不少单位得到推广。”

通过两年多的基础建设和招商引资,宿马现代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已经逐步完善;一大批之前落户的企业,在今明两年也将相继投产。宿马现代产业园区正在用“一马当先”的“宿马速度”打造一座被寄予希望的宿州东部新城,可以说,如今的宿马现代产业园区如同一棵树苗,已经初长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