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调转促”工作成效显著

23.12.2016  10:03

 

宿州市“调转促”工作成效显著

一、2016年我市调转促工作取得的成效

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74.9亿元,增长9%,预计全年能够实现1335亿元目标。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7.3:36.2:46.5,与去年同期相比,一产下降3.7个百分点,二产下降7.4个百分点、三产提升11.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12.1%,较去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高于计划目标0.4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为65.1%,较去年同期提高5.4个百分点,高于计划目标25.1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2.31,较去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0.8781吨标煤/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1242个,与去年同期相比净增80个。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方面。实现省级基地“”的突破,基地成功被省政府批准为第二批省级战新基地,并于9月份授牌。出台《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实施意见》,确定市经开区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砀山果蔬食品生物科技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为第一批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确定萧县经济开发区功能性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为试验基地。加快精准医学大数据、石墨烯研究院、3D打印研究院、无人机农业应用基地、蓝海院士工作站等平台建设,加快组建一批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和产学研平台。围绕石墨烯、增材制造等前沿性产业,紧密谋划布局。成立宿州第六元素石墨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黄淮石墨烯应用技术研究院、石墨烯产业发展基金等,致力打造石墨烯产业链。依托宿马现代产业园,着力打造增材制造产业基地。科大国盾量子通讯等知名企业签约落户宿州,成为全国第五家量子通信节点城市。1-10月份,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百亿,实现106.9亿元,增长30.5%,居全省第;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方面。深入实施重点技改工作“1245”行动计划,围绕10大产业,实施200项重点技改项目。1-10月份,全市技改投资完成361.8亿元,增长40.6%,居全省第3。全市五大传统产业共完成产值1128.4亿元,完成时序进度的81.2%。其中,煤电能源业66.75亿元,完成时序进度的66.75%,轻纺鞋服业195.77亿元,完成时序进度的81.57%,食品加工业396.35亿元,完成时序进度的70.78%,化工建材业273.88亿元,完成时序进度的109.55%,板材家具业195.63亿元,完成时序进度的81.51%;服务业加快发展方面。前三季度,成为我市结构调整深化的最大亮点。出台加快发展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全市A级物流企业培育取得显著成效,经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认定,成功创建8家A级物流企业,其中,1家3A级、7家2A级。培育并新增埇桥汴北物流园、砀山电子商务产业园2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全市服务业集聚区达到6家。砀山、泗县被评选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试点,市高新区电子商务产业园被推荐为商务部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备选地之一。埇桥区被批准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灵璧奇石文化园、灵璧现代农业博览园荣获国家4A级景区,皇藏峪创5A景区评定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方面。实施绿色增效示范行动开展情况,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50%以上,化学农药亩使用量下降15-20%,秸秆还田率达到85%。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新创建市级以上蔬菜标准园73个,规模养殖比重较去年提高1.5个百分点。大力推进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灵璧县获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开展品牌建设示范行动情况,全市三品一标达到466个。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情况,初步形成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体系。实施主体培育示范行动计划,全市家庭农场发展到3850户,2016年新增1414户居全省第一位;农民专业合作社现有9893户,新增1199户;组建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29个,新增54个。实施农机化推进工程,预计2016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将达到870万千瓦,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7%以上。落实培育龙头企业“甲级队”实施意见,截止10月底,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加工产值814.4亿元,位居全省第3位,增幅7.8%,位居全省第5位;县域经济振兴方面。编制出台《宿州市县域经济振兴工程2016年工作要点》,明确了7个方面、37项工作,136条具体措施,并不定期开展工作调度。按市政府意见,正在草拟《宿州市县域经济振兴发展考评奖励办法》,已形成出初稿。1-9月份,四个县实现生产总值566.3亿元,占全市比重达58.1%,同比提高4.7个百分点;完成财政收入41.3亿元,占全市比重39.4%,同比提高4.1个百分点;园区转型升级方面。萧县经开区获省政府批复调整区位,规划将萧县泉山工业园、张江萧县高科技产业园等调整为开发区“区中园”。市经开区扩区获省政府批复,规划面积从6.8扩大到27.2平方公里。抓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修订工作,全市8家省级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修订工作单行材料已经上报国家有关部委审核。1-9月份,全市开发区实现经营销售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进出口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23.9%、12.8%、1.3%、28.2%,分别高于全省12.6、2.4、0.8、16.6个百分点;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和指导力度,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2家,前三季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37.5亿元,增长19.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4个百分点。知识产权战略稳步推进,前三季度,全市专利申请量2635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281件,增幅123.2%,居全省第1。科技研发工作得到加强,初步统计,全市2015年度科技研发经费投入4.64亿元,增速21.5%,居全省第3。认真贯彻落实创新型省份“1+6+2”政策,共获创新型省份建设配套政策省级财政资金支持700.2万元,超过亳州、淮北、淮南三市之和。积极搭建科研平台,获批准组建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家,实现零的突破,全市先后建成6家院士工作站、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45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其中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家;民营经济提升方面。1-10月份,全市个体工商户16.8万户,新增26764户;全市民营企业36776户,新增8149户。合计新增注册企业34913户,开展民营企业家培训21场、参加人数2100余人次,开展创业培训4400人次,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户,均超额完成年度任务;质量品牌提升方面。将2016年作为“质量强市提升年”,积极申报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支持泗县积极创建“全省质量强县示范县”。选择100家企业开展“质量强市模范企业”创建,“一企一策”,服务企业扩品质、提品质、创品牌。加快省级质检中心建设,推动地理标志产品标识规范使用,制定品牌培育中长期规划,全力打造“质量宿州”;人才高地建设方面。出台人才高地创建实施方案,市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元作为人才高地建设专项经费。实施高层次人才智力引进项目,一年来先后引进8名领军人才。深化“十百千万”人才引进工程,引进和培养各类人才5047人。实施优秀企业家培育项目,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400余人次。实施技能人才振兴项目,培养新技师218人、高级工2398人,新建8家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家企业正在申报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实施领军人才团队建设项目,评选出10支安徽省首批皖北产业创新团队,全市共评出各类产业创新团队68家。

  “调转促”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市级调转促项目库按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服务业加快发展、创新型农业现代化推进“四库合一”模式构建完成,入库项目492个,总投资2389.4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27.06亿元。印发项目调度方案,实行台账管理,每月一通报。1-9月份完成投资288.3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88.1%,超时序进度推进。各推进小组中,创新型农业现代化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服务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分别入库项目89个、200个、128个、75个,1-9月份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85.5%、75.9%、95.3%、117.6%。

二、主要做法

市发改委认真履行调转促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牵头推进四项重点工程建设,及早谋划出台年度工作要点,十大工程78项具体目标分解到各县区园区,会同统计局开展定期监测,健全完善协调调度、宣传联动、督查考核等工作机制,召开专题会议6次,刊发简报50期,省“调转促”工作简报先后4期专版宣传宿州经验做法,“调转促新亮点”两篇系列报道先后在人民网安徽频道等主流媒体专版刊登,新华网、人民网、《安徽日报》、省广播电视台等8家中央、省级新闻媒体集中推出《宿州巧打发展“组合拳”助推高新技术产业华丽转身》等系列报道。市委组织部、市发改委联合浙江大学举办“加快调转促推进十三五专题培训班,选调市直十大重点工程牵头单位及责任单位、各县区园区有关负责人参加为期一周专题培训,进一步提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水平。会同市政府督查室开展专项督查,督促各地按时间节点签单销号。此外,认真做好省3次专项督查相关准备工作,按要求向市人大常委会进行专题报告并获得审议通过,配合市政协专项界别调研,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三、存在问题

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发展贡献份额不高。新兴产业工业企业数量较少,新兴产业项目储备不足。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2937家,我市仅93家,占比3%。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约为3%,全省相对靠后。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企业高层次、复合型的技术带头人和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沟通协调机制。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产业附加值较低。今年上半年,全市万人发明拥有量为0.66件,而同期全省平均水平为5.67件,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先进地市更是达到15.36件、18.08件和11.9件,差距较大。且现有发明专利的专利权人大部分为自然人,属于个人的发明创造,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严重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即使有些企业拥有发明专利,也大多与其主营产品关联性不强,成果转化难度较大。

三是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培育难度较大。食品加工类、木材加工类、水泥建材类、鞋服纺织类、煤电行业等传统制造行业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比重达到90%以上,这些企业主营业务和主导产品基本上不属于国家高新技术领域和高新技术产业统计范围。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2017年,初步计划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30%,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左右,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进一步健全“调转促”工作机制,统筹抓好“三重一创”。全力推进省市两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加大龙头企业培育扶植力度,尽快形成产业链规模效应。继续争创省级战新基地,择优再创建1-2个市级基地。出台促进市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建设实施意见,着力创建省市两级创新平台。统筹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建设“双创示范基地”。

二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继续实施重点技改“1245”行动计划,建立2017年重点调度技改项目库,发挥市级技改及技术创新专项资金引导作用,以贷款贴息和设备后补助方式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力争煤电能源、轻纺鞋服、食品加工、化工建材、板材家具等五大传统产业产值分别达到90亿元、250亿元、520亿元、320亿元和250亿元。

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推进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申报建设,新创建1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全市省级服务业集聚区达到7家。编制宿州市物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引进培育A级以上物流企业7家,引进物流重大工程1个以上。继续以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为重点,争取2017年年底前,埇桥、砀山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园区销售额分别突破20亿元,萧县、灵璧、泗县分别突破10亿元。加快国购广场、南翔恒泰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苏宁云商,2017年新培育限上流通企业77家。

四是深入实施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4636”行动计划。组织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建设8个绿色增产示范片(区)、8个绿色增产示范村和8个绿色增产示范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力争全市粮食单产提高1个百分点。开展特色农业绿色增长模式攻关,加快蔬菜标准园创建。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力争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300亿元。

五是推动县域经济振兴发展和园区转型升级。对接好省县域经济振兴发展考评办法,完善我市考核体系,督促支持各县争先进位。持续跟踪推进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修订工作,力争宿马、市高新区、砀山、埇桥4家筹建开发区去筹转正。

六是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认真落实省“1+6+2”政策和《宿州市支持科技创新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实施办法》,推动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抓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努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力争全市研发经费投入达到8.4亿元,全市40%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新增院士工作站2家,新增2-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保有量18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保有量66家,发明专利申请量力争达到1410件,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215件,新增2-3项工业精品。

七是推动人才高地创建。组织开展人才高地创建试点单位评选活动。2017年底,评选出10个左右人才高地创建试点单位,引进和培养2名左右技术创新能力强、引领作用显著的领军人才和20名左右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来宿工作。继续实施“十百千万”人才工程。2017年计划引进和培养各类人才3000名左右,引进和培养60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推进市“551”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和皖北产业创新团队支持计划,择优支持20-25个创新团队,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和产业需求,开展科技创新团队引进计划。鼓励扶持企业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力争2017年成立1-2家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大力支持各县区、园区根据各自产业做好与中科院下属研究所对接工作,建立高层次人才聚集平台。

五、意见建议

一是恳请统筹五大发展行动与“调转促”一体实施,从省级顶层设计方面建立专门机构,增加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编制,从相关部门抽调人员集中办公,保障各项措施落地见效。

二是建议明确自上而下的、完整的统计考核指标体系。“调转促”工作开展至今,基层仍在普遍摸索各项工程有关指标的统计问题和考核设计问题。建议省直各重点工程与统计部门协商,明确相应指标的统计标准和考核体系。

三是加大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发展支持力度。以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大多数重技术、轻资产投入,融资能力有限。建议参照工业项目设备贴息、技改扶持等形式,对符合条件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在购置云计算资源等无形支出方面给与支持,从而帮助企业降低投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