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农业集聚效应 打造“1+1+1>3”成果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题中之义。近年来,作为农业大市的宿州,不断进行农业产业调结构、转方式、促提升的探索,在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基础上,大力推动农业经营主体抱团经营,使得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融合发展取得了“1+1+1>3”聚变成效。
从涣散到抱团
破解农业规模经营困局
传统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由“小”到“大”。2010年8月和2011年11月,宿州市相继被批准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后,市委、市政府从解决“谁来种地,地怎么种”处破题,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农业经营做大做强,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宿州市已培育和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3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680家、家庭农场3057家。
受规模、资金、市场等因素影响,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对市场风险能力“短板”日益显现。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以推动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为着力点,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为抓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是以“农业企业为龙头、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的一体化紧密型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形式。联合体通过“三大主体”相互融合,结成利益共同体,可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有效解决了单一的经营主体独立经营不能有效应对自然、市场、技术等风险的发展困局。宿州市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创新做法,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农业部的充分肯定,被连续三年写入省委1号文件。
从单飞到联合
走出农业增效难困境
从2012年9月份开始,宿州市选择16个产业化联合体开展试点并逐步推开。目前,全市产业化联合体已发展到156家,加入联合体的农业企业149家、合作社562个、家庭农场1023家,覆盖了粮食生产、畜禽养殖、蔬菜水果、林木等各类主导产业,年产值达200亿元以上。
联合体中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三大经营主体通过签订章程、合同和协议等,确立各方的责权利。“三大主体”的分工明确,构成了联合体经营模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产业经营组织体系。
龙头企业通过规模采购向家庭农场供应农业生产资料,获取差额利润;通过生产总量的增加、产品质量的提高获得较高利润。合作社向家庭农场提供技术和作业服务,有了稳定的服务面积和集中连片的作业环境,获得了服务收入。家庭农场通过使用新品种、新技术和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
这种联合机制带来的是效率和利润的提升。淮河粮食联合体的龙头企业以优惠的价格向家庭农场提供种子、化肥和农药,每亩降低生产成本83元,粮食产量高于周边农户10%左右,每亩增加收入230元,小麦作为良种收购每斤加价0.15元,亩增效165元,合计每亩可增效538元。
从种地到务工
实现农民多元化增收
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是宿州市推进现代农业“两区”建设进程中,应时而生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形式。自其创建以来,受到国家、省领导及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其中重要一条就是:联合体的“捆绑式”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民收入多元化增长。
联合体范围内的农民,把土地流转出去,不仅可以获得每亩1000元左右的租金收入,还可以安心外出务工。不能外出的农民可到家庭农场通过参加田间管理、作业服务等,全年可获得5000元以上的工资性收入。泗县富民联合体,目前使用长期工13人,零工60人。长期工每人年收入21000元,零工每人每天可获得60-80元的工资性收入。砀山县田丰农牧业联合体自2013年建立以来,龙头企业田丰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大力扶持发展家庭养殖农场,同养殖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目前,联合体累计发展养殖户500多户,其中120余户养殖量达1000只以上,家庭农场年收入达30余万元。(拂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