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现明宦官墓葬:两名太监分别叫魏玉、阮英
成都现明宦官墓葬:两名太监分别叫魏玉、阮英
成都现明宦官墓葬。日前,成都发现国内少见高品级大型明代藩王府宦官墓地,内含太监好友双室合葬墓。历史专家对合葬的两名太监进行了考证,得出一下结论:这两名太监分别叫魏玉、阮英,结缘于成化十四年。当时,8岁的魏玉和6岁的阮英同时进入蜀王府。正德十年,年过五旬的两人相约要“同堂共穴,兄弟永愿”,并共同选定成都东郊金象寺作为死后安葬之地。考古人员称,像这样将两人合葬在一起的前因后果刻在墓志铭里,并保存至今的,却不多。
中国的“宦官”制度历史悠久,由于泛滥的宫廷剧,大家对“宦官”都有一定的认识度,今天,多彩中国网小编就带大家深入挖掘一下中国的“宦官”历史。
名词解释:何谓“宦官”
宦官是中国古代京城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先秦和西汉时期并非全是阉人。自东汉开始,则全为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成为不男不女的人。又称寺人、奄(阉)人、俺人、奄官、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
基本职责:
宦官是负责宫廷杂事的奴仆,不得参与国家政务,但因与皇室朝夕相处,遂能博取信赖或有可乘之机,故在一些朝代中存在着东汉之后才完全使用阉人做宦官。
宦官与太监:
而太监本为官名,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只有地位较高的内监就被称为“太监”。后宦官亦通称为太监。巡、元官署以其为主官者不少,隋、唐有大监,“大”或作“太”,亦与宦者无关。明内廷有十二监,主官均称太监,由阉人担任,主官以下宦官,无太监之名。清始以太监加诸所有宦官,宦官与太监遂为同义词。
宦官称“太监”,是隋唐以后的事。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后宦官亦通称为太监。到了明代,宦官权势日增,人们就把所有宦官都尊称“太监”,太监也就称为宦官代名词了。
起源与发展:
在中国宦官起源于商朝,当时的甲骨文中曾出现“凸刀”字,其义与阉字相通,可见当时已有将人阉割;但未见有将他们作宫庭内侍的记述。西周时开始有使用阉人的记载,人数不多且地位低下,只是负责杂役、传令等工作,是家臣的一种。随着专政王权的发展,到了战国、秦朝时,受宫刑的人大量增加,使用阉人的机构亦增多,阉人当政亦开始出现。
到了汉朝,侍候皇帝的人统一被叫作“宦者”或“宦官”。据说此名是出自拱卫在天帝星旁一个叫“宦者”的星座。至东汉时,规定宦官全部要用阉人,大规模宦官当政亦在当时首次出现,东汉末年成为宦官与外戚之间彼此厮杀的舞台,称为“第一次宦官时代”。
历史学家指出,唐朝的宦官对于全国的一般具体行政事物,对于财政事物,很少有干预。唐代宦官的专权,对于全国的影响,不像东汉和明代那样严重。
宋代对宦官参政防范较严,太祖时,不令宦者“预政事”,宦官到一定年资必须转出外任。故宋代虽有童贯、梁师成等祸国的宦官,但宦官之权力并没有凌驾于宰相之上的权势。
宦官在明代发展至顶峰,虽然明太祖明令禁止宦官干政,但明成祖夺权后开始重用宦官。
到清朝时,宦官统统称为太监。清朝对太监控制得十分严格,除了清末有一两个受宠的太监外,宦官弄权的情况没有出现。
民国初年袁世凯称帝时,宣布宫中永远不用宦官,宫中仆役全部由女官担任。
原标题:成都现明宦官墓葬:俩太监儿时结缘死后合葬 揭秘太监是割哪里怎么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