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时代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党的十九大报告诞生记
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新华社北京10月27日电题:面向新时代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党的十九大报告诞生记
新华社记者吴晶胡浩施雨岑
2017年10月18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习近平同志健步走向报告席,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
3万余字,近3个半小时,2300多名代表和特邀代表响起70多次掌声。这掌声凝聚着党心和民心,这掌声升腾起信心和力量。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向未来的庄严宣誓——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这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我们党的行动指南,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中的崭新起点——
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科学把握国际国内大势,深入研究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起草工作始终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进行,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文件起草组组长
2016年10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决定:2017年下半年召开党的十九大。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这一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盛会将作出怎样的战略部署?如何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举国关注,举世瞩目。
作为党的十九大筹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起草出一个凝聚全党智慧、顺应人民群众期待、对我国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在国际社会产生广泛影响的报告,是大会胜利举行的重要环节。
2017年1月13日上午,中南海怀仁堂。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的十九大文件起草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宣布党中央关于成立党的十九大文件起草组的决定。文件起草组由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组长,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同志任副组长。
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充分认识做好党的十九大报告起草工作的重大意义,坚持正确思想方法,科学分析和把握国际国内形势,深入研究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部署和要求,起草组围绕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实地调研、组织专题调研。
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还明确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起草要遵循“五个坚持”的指导原则: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是政治报告,阐明对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原则,坚持从政治上研究和把握问题是第一位要求。”
——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提倡民主讨论、相互切磋、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勇于探索和研究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激励大家开动脑筋、贡献智慧。
——坚持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我们提出的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有没有前瞻性和预见性,我们作出的决策部署有没有指导性和可持续性,要看我们能不能从战略上全局上对我国发展和世界发展作出科学预判。”
——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要把问题作为研究制定方针政策的起点,从问题最集中的地方和最突出的问题入手,把准政策基点,合理设定预期,把政策建立在解决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之上。”
——坚持从实际出发。“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立足现实和着眼长远相统一,提目标、定任务、出政策要从实际出发,决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5月9日,报告框架方案呈报文件起草组第三次全体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汇报和讨论后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是我们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对党、对国家、对中华民族发展所作的宏观设计和政治宣言。新形势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回答。
如何对过去5年的工作进行全面客观的总结?
如何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成果进行概括和提炼?
如何阐述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以及完成历史使命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和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报告起草必须攻克的重点,也是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关节点。只有把重大问题搞清楚,才能明确报告大方向主脉络,理清思路,打通关节。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永无止境。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远比世界上其他国家要多、要严峻。只有始终保持改革创新勇气,勇于突破思维定势,才能不断打开事业发展新局面。
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件起草组第四次全体会议,强调要继续在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上下功夫,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得出科学准确的结论。
7月13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两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和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党的十九大报告稿。
——7月1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第一次审议报告稿,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在听取汇报后,一致赞成报告稿的框架思路、内容结构、重大观点、主要提法,提出了重要意见。
——7月20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第二次审议报告稿,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提出了重要修改意见。
——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第一次审议报告稿,中央政治局委员一致赞成报告稿的框架思路、内容结构,赞成报告稿提出的主题主线、指导思想、基本方略、重大论断、决策部署。
7月26日,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新加坡《联合早报》刊文指出,这次重要讲话已经勾勒出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和理论框架。
“我们要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因时而变,随事而制。习近平总书记的“7·26”重要讲话蕴含着我们党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入观察和科学预判,为规划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蓝图明确了基调。
“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孕育诞生,并不是始于起草组成立之日,其中的重大理论、重大论断、重大决策,都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长期以来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文件起草组成员说。
过去5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基层考察调研50次、累计151天,走最崎岖的山路,去最贫困的地方,倾听民情民意,深入调查研究,用遍布神州大地的足迹践行人民至上的承诺。
过去5年,习近平主席28次出访,足迹遍及五大洲、56个国家以及主要国际和地区组织,以元首外交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呈现全新气象。
过去5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进行了一系列深刻阐述,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这样的探索追寻,这样的创新开拓,贯穿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次全会中,融汇于过去5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实践中,为党的十九大报告起草提供了丰厚依据。
春华秋实,硕果累累。
10月18日上午,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代表们为之振奋:“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总结过去5年工作的基础上作出一系列重大理论概括、重大实践总结、重大战略部署,在深刻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明确了基本方略,指明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进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开篇之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之作。”
凝聚全党意志,顺应人民期待——党的十九大报告起草是一次发扬党内民主、集中党内智慧的过程,是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有机结合的过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起草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就反复强调:“起草好党的十九大报告,是发扬党内民主、集中党内智慧的过程,是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有机结合的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作出的重大论断,格外引人注意。
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在累积着变化。在党的十六大报告、十七大报告、十八大报告起草过程中,就曾有人提议修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因为时机还不成熟,这个问题未有定论。
党的十九大报告起草调研中,几乎所有的反馈都认为,重新定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时机已经成熟,但如何定义却意见不一。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先不要急于下结论,要深入调查研究,进行认真细致思考。有关方面按照要求,深入调研,听取各方面意见,进行广泛讨论,最终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趋于一致。这一几上几下、科学审慎的认识过程,正是报告起草工作发扬党内民主、集中党内和各方智慧的写照。
如何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如何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高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
如何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美丽中国?
如何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
要回答好这些重大问题,同样必须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报告起草工作从一开始,就对调研工作高度重视,并作出了专项部署。
1月17日,中共中央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中央各部委,国家机关各部委党组(党委),解放军各大单位、中央军委机关各部门党委,各人民团体党组发出《关于对党的十九大报告议题征求意见的通知》,决定对党的十九大报告议题在党内一定范围内组织讨论,广泛征求意见。同时,还将通过一定方式征求党外人士意见和建议。
2月上旬,根据起草组的工作部署,9个调研组赴16个省区市,就党的十九大报告议题进行调研,召开各级各类座谈会65次。
2月20日至3月31日,按照党中央部署的21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59个承担部门和单位组成80个调研组,深入1817个基层单位开展实地调研,召开1501次座谈会和研讨会,参会或接受访谈人数21532人,形成80份专题调研报告。这些成果为报告起草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次次访谈,汇聚了广大党员的意见和建议;一次次调研,带回基层群众的深切期盼。
5月下旬,25个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提交了65份围绕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深入调研形成的报告,提供起草组研究参考。
8月5日,中共中央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中央各部委,国家机关各部委党组(党委),解放军各大单位、中央军委机关各部门党委,各人民团体党组发出通知,在党内一定范围组织讨论,征求对党的十九大报告稿的意见。
从善如流,兼收并蓄。
从议题设置,到谋篇布局,再到具体表述,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方能起草出对我国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在国际社会产生广泛影响的报告。
截止到8月25日,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对党的十九大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和建议按期全部返回,共计征求4700余人的意见,收到书面反馈材料总计118份。中央领导同志和党内老同志反馈意见33份。
从21日至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南海怀仁堂主持召开5次座谈会,分片当面听取31个省区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解放军各大单位和中央军委机关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对报告的修改意见和建议——这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文件起草工作的惯例,也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实践。
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南海怀仁堂主持召开座谈会,当面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对党的十九大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与会党外人士开诚布公、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并提交了10份书面材料。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发言后,代表中共中央表示感谢,要求文件起草组认真研究吸纳党外人士意见和建议。
调查、研究、论证,再调查、再研究、再论证。
一次次讨论开放包容,一处处修改字斟句酌,报告就在一点一滴中逐步完善——
经过汇总、整理,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共提出修改意见2027条,扣除重复意见后为1773条,其中原则意见179条,具体修改意见1594条;具体修改意见中,实质性修改意见1208条,文字性修改意见386条。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文件起草组还重点研究吸纳了中央领导同志、从中央领导职务退下来的老同志对党的十九大报告征求意见稿反馈的意见和建议。
截止到提交党的十八届七中全会讨论,文件起草组对党的十九大报告共作出增写、改写、文字精简986处,覆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864条。
10月11日,党的十八届七中全会召开。文件起草组全体同志认真听取全会中委10个分组和中纪委4个分组关于报告的讨论发言,连夜召开工作会议,逐条研究修改意见,提出吸纳建议。
10月14日,党的十八届七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党的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九大的报告(草案)。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报告起草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起草组认真吸纳各方意见,逐条研究,对许多重大问题深入研究,对一些重要表述反复推敲。
光阴荏苒,夏去秋来。
起草组始终按照习总书记强调的“寻求最大共识”的要求,就报告起草涉及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边研究边起草,反复修改、精心打磨。
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开幕会上,这份凝结了全党智慧和心血的报告摆在了2300多名代表和特邀代表的面前。
党的十九大代表是由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选举产生的,他们来自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对实际工作和群众意愿有深刻了解。大会召开前,代表们采取不同方式,认真听取所在选举单位党员群众的意见,并且把他们的期盼和愿望带到了大会上。
10月19日,习近平同志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代表们纷纷结合实际,对报告发表意见,畅谈认识和体会。习近平同志边听边记,同代表们展开深入讨论。
习近平同志说,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要深刻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论断,深刻学习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特点,深刻学习领会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深刻学习领会党的建设的新要求,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开拓进取,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根据各代表团和列席人员两轮讨论反馈的意见,对报告稿又作了修改。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党内外、海内外产生强烈反响。从起草过程和反响可以看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是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全党智慧的产物,是反映全党意志、体现人民意愿的报告。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引领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10月24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会在这里举行。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党的十九大报告通过。
这个领导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8900多万名党员的全球第一大政党,向世界展示出愈加成熟、愈发强大的信心和力量。这个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民族,以更加坚定的意志、更加昂扬的斗志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今天,面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迈向新征程至关重要。
——这是一份不忘初心、勇担使命的政治宣言。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这份历史使命,在96年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百折不挠、历久弥新,永志不忘、矢志不渝。也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这份初心,源于96年前南湖红船上生起的革命火种;对这个承诺,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践行、从未改变。
全面回顾过去5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深刻阐释“四个伟大”的逻辑联系,生动勾勒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轮廓,科学制定民族复兴的时间表、路线图……党的历史使命贯穿党的十九大报告始终,串起国家与民族的过去、现在、未来。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使命的自觉担当,激起无数人内心的回响。
如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更好地担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
报告作出清晰回答:“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报告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全面系统部署,为我们党更好担负起历史使命提出“革命性锻造”要求:“打铁必须自身硬”“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全面增强执政本领”……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挑战如何艰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从未改变,担当一如既往。
有海外学者曾这样评价:“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一个执政党,更是一个使命党。”
这份历史使命,不仅是对自己的国家、人民、民族的忠诚交付,也是对全世界、全人类的命运关怀。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曾指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今天,党的十九大报告庄严宣布:“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
——这是一种人民至上的执政情怀。
统计发现,3万多字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二字出现超过200次。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对人民福祉的热情关注,倾注于字里行间:
提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加快补齐乡村教育的短板;
提出“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在以往提法的基础上增加对“幼”和“弱”的关怀,使民生保障覆盖每个人生命全周期的重要方面;
写入“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强化国家对人民合法权益的全面保护……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人民权利的尊崇,彰显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人民情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人民总是被放在第一位。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存在的意义是为人民服务,这一点在报告中非常明确。”党的十九大报告葡萄牙文语言翻译专家拉法埃尔对此印象深刻。
5年前,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曾对中外媒体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今天,党的十九大报告高扬的旗帜上,“人民”的底色光彩如初、分外耀眼——“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这是一份高屋建瓴、视野开阔的行动指南。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等重大政治论断,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大理论成果。
这是贯穿3万多字报告的灵魂,也是解读党面向新时代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的关键。
这一系列重要论断,既有面对世界格局的深刻调整、中国发展的深刻变化,我们党对国家发展历史方位的清醒认识,也有我们党对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的明确回答——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报告阐述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八个明确”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十四个坚持”,有机统一、相辅相成,既是过去5年最具深远意义的思想理论成就,也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最大亮点。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报道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似乎涵盖了中国继续发展面临的所有决策和涉及的所有挑战。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
人民大会堂内外,代表们热烈讨论,高度赞同。报告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的指导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飞跃。这是我们党书写在历史上的新的重大贡献,是中国共产党人新时代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这是一个豪情满怀、催人奋进的战略安排。
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现在,距离邓小平同志提出实现现代化“三步走”战略,已经整整过去30年。
在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的基础上,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以科学的谋断和充分的自信,不仅把原来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的时间表提前了15年,还提出了更高的目标、更高的追求,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
一系列新举措,鼓舞人心;一系列新部署,催人奋进。
96年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站在新时代,迈向新征程,为了梦想而奋斗的感召如此强烈: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为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