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用更大气力抓“事业经济”
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日益加速,宣城这样的后发地区如何扬长避短、抢抓新的发展机遇?我以为,在物质产品相对饱和、产业经济举步维艰、招商引资极其艰难的当下,应当转变思维和执行模式,跳出经济抓经济,以更大气力发展事业经济。
很显然,当前这一轮经济结构调整,是建立在产能过剩基础上的,其最显著标志是包括住房、汽车、服装、食品等有形物品,均呈极大饱和。产能过剩的最大好处,是让像笔者这样饱受过物质匮乏折磨的人,彻底结束缺吃少穿的担忧,而其同时带来的严峻问题是:再投资什么?朝哪里去投资?衍生出的相关现象:众多项目迟迟不能落地,相当多企业开工不足或停工,一些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特别艰难。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相较于有形产品的产能过剩,优质教育、文化、医疗、养老、健身等服务,以及高铁、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的供给,却又明显不足。笔者认为,基础性服务供给的不足,是事业发展滞后和不足的体现,正是转型发展过程中需要特别着力的方面,而这也正是宣城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新机遇。
要千方百计争取中央、省重大项目。一个大项目抵得上无数个小项目。一个牵动性事业项目,抵得上许多个生产性企业。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央正在采取包括加大高铁、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等一系列重大措施,释放出大力发展公共卫生、养老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强烈信号。我们必须尽快转变就经济抓经济的传统思维模式,切实转变工作重点和方式,把更多精力用于谋划重大事业项目,用于跑省跑部,争取在新一轮发展中,掌握更多先机,在生态、养老、教育、医疗、特色文化、城市轨道交通、水利设施等多方面,获取更多中央、省重大事业项目布点和支持。
要全面在社会事业中嫁接市场元素。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政府,不是微观经济的直接参与者,而是各项社会事业的投资主体。但在公共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吸收社会资源参与社会事业建设,也是职责所在。在当前产业经济进退维谷的情况下,推出更多政府主导的公共基础性项目,包括引进或合作开办高水准大学和中小学校,引资或合作建设高等级医院,均属当务之急。在“十三五”规划中,要呈现大力发展“事业型”城市的姿态,要明确规划一批足以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重大事业项目。如此,宣城发展当有崭新格局。(宣城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