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安徽篇】转方式 "深耕"现代农业
“十三五”期间,我省将完成4670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此必须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去年11月25日,省政府召开全省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暨深化农村改革工作会议,提出要“继续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深入实施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5588’行动计划。 ”
传统农业如何“强身健体”?
——以提升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为重点,着力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不久前,一项事关农业生产长远后劲的规划出台,引起人们关注。
按照这个名为《安徽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的设定,到2020年,高标准农田占全省耕地面积比重将达70%以上。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届时我省可新增粮食32.6亿公斤,年节约灌溉用水3.8亿立方米以上,节肥9.5万吨,亩均节本增效约270元。
基础扎实,农业才能稳产高产。全省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动员大会提出的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提升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我省将完成4670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此必须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去年11月25日,省政府召开全省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暨深化农村改革工作会议,提出要“继续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深入实施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5588’行动计划。 ”
皖北粮仓阜阳出台的今春农田水利建设方案,计划更新改造小型泵站5874千瓦,加固、新建小型水闸104座,改造中小型灌区7万亩,特别是提出要改造末级渠系17.76万亩。
在全省,到2017年底将加固病险小型水库2000座,更新改造小型泵站51万千瓦,末级渠系基本畅通。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这样的高标准农田才能与现代农业相适应。
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从品种来看,玉米和水稻依然是薄弱环节;从环节来看,烘干已成规模经营的软肋。”省农机局负责人说。
为此,省农机局明确,前不久中央下拨我省今年首批13.7亿元农机补贴资金,将突出向大中型、关键环节作业机具倾斜,重点保证粮食生产关键环节机具补贴。 “扩大粮油农机农艺集成模式试点,推进小麦、水稻、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加大新型适用农业机械研发和推广力度。 ”省农机局负责人说。
信息化让农业变得“更聪明”。我省正大力推进农业物联网示范、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等五大行动。去年前三季度全省农产品网上交易额达88.7亿元,是2014年交易额的4倍多,全年有望破百亿元。
【记者点评】
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是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也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环境和市场因素影响大,夯实基础,提高装备水平,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应对市场波动能力,才能实现稳产高产。
生产方式如何实现“华丽转身”?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冬日的皖北平原,小麦一望无际,绿油油煞是喜人。“去年秋种立足市场消费需要,在重点地区依托合作社和大户推广强筋小麦。”宿州市埇桥区农委主任张庆伟介绍。
由原本普遍种植的中筋小麦向强筋小麦转向,这种结构上的调整,源自“专用品牌粮食”计划。去年10月底,省农委发布意见在全省启动品牌粮食试点,推动通用粮食生产逐步走向专用粮食生产和品牌粮食生产,加快粮食产业转型升级。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提升,必须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为转方式提供切实支撑。
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为抓手,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专家指出,当前我省农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特别是专用化农产品发展滞后,一二三产融合不足,农产品加工水平偏低。对此,省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开出“药方”:突出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突出一二三产业融合,打造“第六产业”;突出因地制宜,构建专业生产格局,提高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匹配度。
以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发展为主线,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去年以来我省密集出台并实施小麦、玉米等多个作物的绿色增产模式攻关试点。“既是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也是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省农委种植业局局长牛云生说。
当前,我省正在谋划并实施农业绿色增效工程、“绿色皖农”品牌培育计划等,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和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让透支的资源环境得到休养生息”。
谁来种地的“天问”,已有着清晰的答案。省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提出,要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核心,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去年秋季,在旌德县旌阳镇篁家桥村,当别人为卖稻子奔波时,杨群的38万斤稻子已早早地以每斤1.42元的价格卖给了县里的旌玉屏粮油产业联合体,而同期市场价只有1.25元左右。“我有加工能力和自己的粮油品牌,还有连锁超市,每个环节都增值,为农户提供保障。 ”联合体负责人陈果成介绍。按规划,类似的联合体,到今年底全省将培育1000个,到“十三五”末将达3000个。
【记者点评】
加快实施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必须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安徽实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农业嬗变的动力从哪来?
——全面深化改革,形成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去年11月,多项涉及农业的改革举措出台,农业补贴“三合一”改革试点尤为令人瞩目。
按试点意见,全省选取临泉等6县区进行实施,合并原农业三项补贴资金设立“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核心目的是“支持保护耕地地力”。专家指出,这是依据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对补贴政策的革新。
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形成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契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激发深层动力。
前不久,中办、国办下发《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在5个关键领域提出了26项重大改革措施。 “这是我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施工图’,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为加快农业‘调转促’提供政策保障。”省农委负责人表示。
扎实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落实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占有权和收益权。省农委经管总站站长李柏霖介绍,每个市要选择3个至5个村进行试点,20个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县(区)将把这项改革列为重要内容。
规模经营发展“缺血”的顽疾,有望得到更好化解。去年11月底,省政府办公厅出台意见,推动利用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资金支持建立新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并提出用3年到5年时间覆盖全省,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目前首批20个试点县(区)确权登记基本完成,进入颁证阶段,新增65个试点县(市、区)已完成外业测绘面积3799.5万亩,占应确权面积的75.1%。“严守政策底线,严把质量关口,确保今年底全省基本完成试点任务。”省农委经管处处长赵高翔说。
【记者点评】
化解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制约,必须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深化农村改革。改革中既要坚持问题导向、尊重农民意愿、遵循发展规律、突出依法依规,也要加大创新力度,鼓励基层创造,厚植农业发展优势,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