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新平:总理亲民细节犹如镜

01.11.2014  21:02

  “回信了,回信了,总理回信了!”10月29日上午,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金寨县希望小学校园内一片欢腾,师生们奔走相告这个好消息。“消除贫困或难短时兑现,可创造公平必须刻不容缓。让我们共同持续不断努力,为天下所有贫困孩子的幸福人生创造美好的希望!祝老师们坚守希望事业!祝同学们在希望中健康成长!”同学们脸上挂着掩饰不住的笑容,大声朗读李克强总理的回信,并回忆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李克强为金寨县希望小学选址的故事。(10月30日《安徽日报》)

  1990年初,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李克强,专程到金寨县南溪镇为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选址,指出要开展我国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的活动——希望工程。当年5月,金寨县希望小学落成,安徽省成为全国最早实施希望工程的省份之一。25年来,安徽省筹资4.58亿元,援建816所希望学校,21万名贫困学生得以用知识改变命运。

  按理说,大国总理日理万机,不可能去为一个希望小学的师生回信,可总理的殷殷嘱托把不可能变成了现实。总理殷殷嘱托,贫穷固然可怕,但失去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更加可怕;消除贫困或难短时兑现,可创造公平必须刻不容缓。看似不显眼的一封回信,彰显了大国的总理始终把人民的利益看得比天还高的公仆情怀,诠释着“为民用权,为民谋利”的丰富内蕴。

  总理的亲民细节,犹如一面镜子,也映照出了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在关注民生问题上的不足。现实中,一些群众在当地逐级反映问题,常因干部敷衍了事被置之不理,或者因为错综复杂的关系网而不了了之。笔者曾和一位越级上访者聊天,他说中央的政策是部“好经”,可下面的干部有些却“念歪了经”。有时候基层的干部也接访,但群众反映的问题不是一拖再拖、不给答复,就是推来推去、不予解决。群众为了讨个“说法”,就不得不越级上访。可是,群众的越级上访,常常被基层干部视为“影响稳定”。有的地方甚至用“越级上访就是违法”的标语来“震慑”上访者,致使群众积怨越来越深,干群关系非常紧张。

  有媒体就曾报道,针对群众越级访,有的县乡会派出干部跟随“越级上访者”,一次耗时半个多月。每年单是稳住一个上访户的费用就花不少钱,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宁愿为了“截访”而不惜血本,也不愿对上访者的诉求正面回应。

  平日里,谁也不会没事找事地把上访当游戏来玩,群众费时、费力地上访,多是心有不平,有冤情。从这个意义上说,地方政府更应对上访者的诉求悉心倾听,认真求解。可令人遗憾的是,有的地方把上访者看成了“麻烦和刺头”的代名词,不但不为上访者分忧解难,还制造障碍。把“接访”变为“截访”,倒成了个别地方最关注的事情。这种所谓的“规范信访行为”的做法,至少说明一些地方法治意识的淡薄。

  还有一些地方官员,把关注民生写在报告里,印在文件中,挂在口头上,却没有落实在行动上。特别是节假期间,报纸上、电视里不乏各级地方官员前呼后拥,肩扛大米、白面,手提猪肉、豆油,踏雪“访贫问苦”的新闻和镜头,但百姓对这种做做样子、刻意造势的“应景之作”早就没了兴趣,而且十分反感。因为在“轰轰烈烈”的表象之后,“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方水,真正解决问题的却是少之又少。

  干部“念歪经”之所以在一些地方成气候,关键是有人宠信、有人爱听。客观上为“念歪经”之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防止和杜绝“念歪经者”,最有效的办法是莫宠莫捧。“念歪经”的人所搭的花架子,是得不到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没有群众基础的东西,只要没有宠,没有捧,就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为此,笔者期盼更多的官员都能像中央领导人那样,思群众之所想、忧群众之所虑、急群众之所求。只有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才能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赢得群众的信任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