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新平:同行动,共“获得”
全国“两会”正在召开,环保和治霾等公共议题再度升温,既是代表委员们参政议政的热点,也是民众关注的焦点。关注的背后,是对更多“获得感”的普遍期许。我省3座城市当选“全国文明城市”也受到高度关注,省文明办负责人在谈到今后努力方向时明确表示,文明创建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获得,不是单向的索取,更需要的是一致行动。无论是环境治理,还是文明水平的提升,都是高度开放性的议程,既是党委政府的施政重点,更是与每位社会成员强相关的社会行为。有两则童话故事寓意深远:一则是《伊索寓言》中“狐狸与仙鹤”的故事,它们都只想着自己,结果“请吃饭”这样的好事也变成坏事;另一则是猫头鹰与蓝知更鸟的故事,虽然生活习性不同,但相互帮助与包容,成了要好的朋友。“社会交换”和“社会责任规范”是社会学中常用的两种理论,无论是基于交换还是责任,都会带来自我牺牲、分享合作等“亲社会行为”。这些看上去很好理解的社会规则往往知易行难,具体到每一项公共议题,共识都不那么容易达成。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审议立法法修正草案,将确立“没有法律依据不能随意增加公民义务”这一重要原则。义务法定的刚性约束,是对合法权益的充分保障。同时,也应当认识到,权责对等也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准则,义务法定化了,道德和社会规范范畴内的责任意识也应强化起来。在治霾进程中,最广泛的争议就是机动车的排放贡献度以及是否需要限制措施。正如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李俊华教授所说,要达到治霾目标,每一类污染源都要治理,每个人都要下工夫。法律很难强制公民少开车、减少烹饪油烟排放,但这是共同利益的需要,是社会规则的支配边界,也是社会成员都应拿出“亲社会行为”。
自然界的很多生物都有驱光性,社会行为也需要通过示范效应来达成行动的一致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公众人物、先进模范都要为社会做好表率、起好示范作用。在合肥争创文明城市过程中,一位市民曾发贴讲述了令他感动的一幕:连续好几天都有交警站在学校门口,帮家长开车门,将孩子安全送到校门口。交警所做的并非其法定职责,也很难每天都这样做,但作为国家公职人员,这样做了就是一种于无声处的感化,就会被“点赞”。
暗示和投射是两种有趣的心理现象。那些“点赞”了别人的人,自己当然也想获得“点赞”,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而每个被“点赞”的人内心深处也希望自己的行为能“投射”到周边更多人那里。示范效应往往就会在这样的机制中得到良性传导。
所以,在面对每个人都卷入其中的公共事务时,在追求天朗气清、良序善治的生活环境时,只有共同行动起来,才会收获更多的“获得感”。
责编:李新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