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首创的“劝耕贷”模式成为全国样板 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走出新路径
安徽网络广播电视台12月24日消息(记者:徐军、楼建坤)12月22号,财政部在江苏镇江举办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培训班,向全国推广安徽首创的“劝耕贷”模式。这标志着安徽在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领域率先走出了新路径,也意味着今后更多地方的农民无需担保、抵押,凭信用就能从银行贷到款。
“60多年来,农村金融的困局没有被打破。所以我们创立了‘劝耕贷’的模式,要开发的是金融支农产品新系列、渠道新系列、流程新系列……。”
在培训现场,安徽农业信贷担保公司董事长叶斌这样描述“劝耕贷”的诞生背景。
为打破农村金融困局,解决“三农”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董事长张洪武:“2015‘一号文件’是鼓励开展‘三农’融资担保业务。今年的‘一号文件’更加明确了,要求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来建立健全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
今年4月,由安徽省财政厅注资的安徽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在全国首创了“劝耕贷”模式,开启了省级农业信贷担保工作的序幕。
传统农业贷款难,难在必须有抵押或者担保,而“劝耕贷”是纯信用贷款,先由地方遴选出有信用、有规模、有需求的农民,再由安徽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在信用审核之后提供贷款担保,农民无需任何抵押。根据制度设计,“劝耕贷”一年期贷款利率加担保费的合计成本是6.42%,低于银行抵押贷款10%的融资成本,更低于民间借贷20%的融资成本。东至县扬子村镇银行行长叶远恒:“过去很多‘三农’客户,没有抵押物,找不到担保方式。我们现在通过省农担的‘劝耕贷’业务,找到了落脚点。”
东至县大联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8600亩种植稻田与养殖基地在今年夏天的暴雨中成了一片汪洋。公司总经理杨万友说,多亏了东至县扬子村镇银行“劝耕贷”210万元资金的及时到位,帮助公司最大程度挽回了损失:“都淹了,鱼也跑了,打水漂了,只有重新再搞。然后恢复生产又缺资金,他们很快帮我们把‘劝耕贷’手续办下来了。”
东至县六家金融机构已经全部开展了“劝耕贷”业务,发放贷款超过1亿元,给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注入了资金血液,起到了鼓励农业生产的效果。在尝到了“劝耕贷”的甜头后,东至县新近又出台政策,对“劝耕贷”的贷款银行和贷款农户进行财政奖补。东至县县长李明月认为,推行“劝耕贷”也是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抓手:“激活了农村的一些沉睡资产,用一种生产方式、用一种信用关系,把农民再组织起来,对未来的农村治理发挥重要作用。”
截至11月底,安徽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劝耕贷”业务已经覆盖全省45个县区,完成担保贷款11.2亿元,有力地支持了“三农”发展。未来三年,安徽预计可以实现“劝耕贷”贷款超百亿元。财政部农业司司长吴奇修:“安徽的实践就是破解农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重要途径,全国各地要加快健全农业政策性担保体系,扩展涉农担保贷款业务规模”。
12月20号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改革财政支农投入使用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农村经济与金融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马九杰认为,安徽推行的“劝耕贷”模式汇聚了财政与金融支农惠农的合力,发挥了资源配置中的市场决定作用和政府引导作用,开创了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新路径:“安徽的‘劝耕贷’是农业担保体系上的一个创新,是财政资金撬动银行资金进入农业的创新,也是整个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的一个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