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首个工业版画研究院落户安师院
今年上半年,安徽首个工业版画研究院落户安庆师范学院,这也是全国第三个落户地方院校的工业版画研究院。据了解,近十几年来,安庆工业版画创作十分活跃,拥有一支实力很强的艺术创作队伍,已成为安徽工业版画创作的排头兵。那么,此举究竟有何种意义?一项边缘性的艺术,能打通怎样的时空经脉,注入新鲜血液?为此,记者进行了走访。
落户高校为了传承和发展
工业版画进高校,有助于其传承和发展,高校后起力量强大,安庆地区版画创作氛围浓厚,是被相中理由所在。该研究院主要开展全省美术界名家、大家的讲座及辅导培训课,为全省工业版画的研究、创作提供一个平台,为版画创作和研究注入新鲜血液。
安庆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林柏峰告诉记者,大学生学习版画,通常包括纸版画、木版画或者其他拓印版画。版画制作注重程序性和条理性。像木版画要制版、上油、印刷、晾晒,这几个步骤必须按部就班。要注意刀法,就像中国书画讲究笔墨,木刻版画要看刀法。
版画创作有技法,也能培养学生对创作的再认识。“版画具有可复制性,但每一次复制又会有差别,第一、第二、第三版都不一样,像设置一个‘倒影’的主题,做了一个版,是一棵树,但在印的过程中,肌理和痕迹是画不出来的。学生必须考虑树的前面是什么样的,后面的是如何被遮挡的。像自然界、生活中可以找到无数能够拓印的东西,像一片树叶,都可以压印出很有味道的效果,可以更多面地认知事物,更深入地看待创作,都有帮助。”林柏峰还表示,版画是一门冷门艺术,也是一门很接地气的艺术。创作者的作品都来源于生活的体验,都是对生活的感悟,所以它又很接地气。
老中青三代巧手作画
那么好看的版画,是如何制出来的呢?记者来到安庆师范学院的版画工作室,看看这里的老中青三代如何巧手作画。
记者在版画工作室看到,平日里,这里总是十分忙碌的。七八十平方米的空间内,来来回回穿梭着几十位版画爱好者,在老师手把手的指导下,忙碌地绘制、拓印着……
“首先构思起稿,画好稿转印后,接下来就要进行刻版了。制版完成后,一层一层地刷颜色,可以展现细微的差别,也能造成强烈的颜色对比。”当天,美术学院的陈小克老师边介绍丝网版画的知识边给学生示范。
听完老师的讲解,在场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开始体验丝网版画的创作。只见他们挽起袖,一手按版框,一手用刷子把颜料均匀地刷到丝网上,一刷一揭,一幅画面层次丰富的版画就在他们的手中“诞生”了。
陈小克老师介绍说:“相对于其他的绘画种类,版画的‘门槛’低,普通市民都能参与制作,即使是‘零基础’也没有问题,而且学起来也很快,尤其像这种丝网版画。丝网版画就是利用丝网印刷技术,经过定初稿、描黑白稿等程序,将画作在不同的介质上,它对版画融入社会各行各业发挥重要的作用。即便版画工作者不从事当代艺术,改做装帧设计、广告设计,也能迅速地转换角色、驾轻就熟。”
近些年版画正走入寻常百姓家
近些年版画正走入寻常百姓家 记者注意到,这些指导老师当中,有我市具有一定声望的艺术家,他们当中也有已经退休的美术老师,从年轻学生到花甲老人都有。他们大部分家住在老城区,几乎每天都会从家坐车赶过来。
安庆市美术协会主席纪念也不时回到曾任教的地方,给学生义务做讲解。纪念向学生们指出,版画不同于国画、油画等,一幅版画的完成从最初的灵感构思到最终完成,少则几天,多则几十天才能完成一幅作品。正是由于工序的复杂、材料的特殊等,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艺术创造,可能出现多余。所以版画作品要尽可能做减法,简洁、强烈,给人以冲击力。
近些年,对这些边缘性的艺术,社会各界的热情正在升温。在纪念看来,这并不意外。他告诉记者,版画在安庆是有历史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始安庆版画在全国崭露头角,一批反映江淮人文风情的艺术得到老一辈版画家的好评和关注。近十年来,安庆版画家作品还漂洋过海参加各种展览和交流。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版画的认识,停留在其宣传性,被边缘化了,不如油画、国画普及。如今,版画的功能回归到了消费、社会文化层面,尤其到了现代,年轻血液注入,活动、画展层出不穷。现在很多人又开始重新关注版画,人们发现,原来版画也可以那么好看,从黑白木刻、水印版画到铜板、石板、丝网版等,风格多样。
不过相比如今版画行业的风声渐起,十年前,这一市场并没有那么活跃,甚至基本的材料、工具都匮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版画的发展。
纪念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数码技术的普及,设计、摄影技术也被融入版画制作中,版画不动声色融入生活,所以说版画是个少约束、没门槛的画种,可塑性比较大。版画落户安庆高校是个好消息,借此形成了安庆一个很好的版画交流的氛围。”(钱敏 柯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