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食药行业刮起自律“旋风”

13.06.2016  18:24

    日前,随着《安徽省食品药品风险分级监督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的出台,安徽省食品药品行业又将迎来新一轮“全面体检”。

  “利用有限的监管资源实施‘精准监管’,对不同企业区别对待,最大限度地消除隐患,实现监管效能最大化,这对促进食品药品行业自律、深入推进诚信体系建设也大有裨益。”安徽省食药监局局长徐恒秋说。

  “精准监管”盯死高风险企业

  记者从安徽省食药监局获悉,2015年,全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共立案药品类案件1746件,已办结1645件,向司法机关移送案件45件,司法机关立案7件;立案食品及保健食品类案件9796件,已办结9163件,向司法机关移送案件49件,司法机关立案17件;立案食品及保健食品类案件444件,已办结345件;立案食品及保健食品类案件117件,已办结112件,向司法机关移送案件1件。

  “虽然监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食品药品企业数量太多,有限的监管力量难以全覆盖,因此之前的‘事后监管’模式难以形成有效威慑力,只有对不同企业区别对待,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隐患,‘盯死’高风险企业。”徐秋恒说,“精准监管”可以实现全品种、全环节、全过程风险分级监督管理,但同时,分级监管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工作,必须强调可行性与操作性,并通过不断强化各方责任,来解决监督检查中存在的问题,“监督只是一种手段,最主要的还是食药企业能够绷紧安全这根弦,自觉自律。”

  企业是保障食药安全的基础

  “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企业是第一责任人。”安徽华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勇说,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整个食品药品安全的基础,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是确保食品药品安全的前提条件,“因此,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消费者信赖的品牌,就要始终把质量放在第一位。”

  “确保食品安全,软件和硬件都重要。软件指的是人的因素和科学的制度,而硬件指的是先进的设施设备。”王勇告诉记者,华康集团在药品管理过程中实施严格有序的信息化管理,按照GSP认证的具体要求,引入计算机技术与科密系统,从药品购进、验收、储存、养护、销售到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严格把关。

  “在审核供需双方资质后,我们依靠微机系统建立电子化的供需方档案和质量保证信息,同时建立下游客户电子档案,对上、下游客户资质有效期和药品效期实行自动关联控制”,王勇说,信息化管理使企业各类信息得到快捷有效地整合,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食药安全须全社会共同监督

  “国家一贯重视食品药品安全问题,食品药品安全已不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是公共安全的基础,需要用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的办法加以解决。”安徽利达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黄万达说。

  “要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严格的管理和严密的制度设计是不可或缺的”,蚌埠千顺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田强认为,当前食品药品安全违法事件仍处于多发阶段,社会诚信普遍缺失,要抑制违法行为多发势头,必须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诚信。

  “对食品药品企业实现有效监管,不能忽视行业协会的作用。”田强说,可通过加大食品药品行业协会建设力度,最大程度发挥协会规范本行业组织及从业人员的商业行为、维护行业内部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和环境,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此外,黄万达认为,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监督网络也十分必要。他说,应当加强食品药品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的宣传工作,改变群众食品药品意识淡薄、知识匮乏、维权意识差以及食品药品安全隐患多的现状,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

  加大打击力度促规范经营

  对于制假售假的行为和企业,政府应该加强监管,加大打击力度,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合肥市蜀山区市场监管部门表示,作为基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将坚持公众利益至上原则,维护公众饮食用药安全,不断改进监督管理方式,发挥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破解食品药品安全各种难题,理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健全应急体系,实行更加全面和综合的治理,增强监管合力,提升监管效能,保障群众饮食用药的安全。

  “对于发生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的企业,将依法追究企业和相关人员的责任,加大违法企业和违法行为的公开曝光力度。”同时帮助企业克服侥幸与惰性心理,引导企业诚信经营,自觉养成规范经营的习惯,随时对企业进行监管,给企业形成压力和督促,使规范经营成为一种常态,提高企业总体和长远管理质量,提高企业业主的诚信意识。(张茜)

责编:胡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