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释放医改红利 增加人民获得感

08.10.2016  13:03

从先行先试创立基层医改“安徽模式”,到率先全面铺开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再到全国率先启动省级深化医改综合试点。省第九次党代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各地以“摸石头过河”的勇气和探索创新的魄力,承担起为全国提供医改示范样本和可复制模式的使命,不断挺进医改攻坚期和深水区,努力让百姓享受更多改革红利。

遏制过度医疗,让百姓看病少花钱

——全面推进县级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在全国率先推出53种疾病不输液“负面清单”,推出15种剖宫产手术“正面清单”,开展门诊处方规范管理试点

56岁的天长市大通镇村民梁明诗几年前患肺癌长期住院,最近这两年,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奔走于南京、上海等城市的大医院,而是选择留在当地医院治疗。优质高效的诊疗服务、大幅下降的医药费和不断提升的治疗效果,是促使老梁选择留在家乡的原因,“住院当天,医生就详细介绍治疗方案,吃什么药、花多少钱、住几天院,一清二楚。 ”

在天长各家公立医院中都有详细的“临床路径”管理清单和按病种付费清单,医生的处方不能超越清单额度,否则将被约谈。与改革前相比,2015年全市公立医院次均费用增长率下降67.62%,同时有效遏制不合理用药、过度检查等现象。“实施‘临床路径’后,规范了医疗行为,患者满意度也普遍提高,全年没有发生一例医疗纠纷。目前,我们已制定了300多种疾病的‘临床路径’。 ”天长人民医院院长许长松说。

过度医疗是看病贵的重要原因。我省打出“组合拳”,从顶层设计入手,从制度监管发力,全面推进县级医院“临床路径”管理,遴选出100个病种实行统一制订的规范治疗方案,与2015年相比,今年第一季度75家县级医院药占比降至9.69%,医患纠纷明显减少。在全国率先推出53种疾病不输液“负面清单”,2015年全省大输液采购量同比下降15.28%。推出15种剖宫产手术“正面清单”,全省剖宫产率从实施前的45.08%降至40.88%,患者就医负担大幅下降。在 合肥 等试点地区村卫生室开展门诊处方规范管理试点,试点病种129个,占基层门诊常见病种95%,输液率、抗生素二联使用率、激素使用率均大幅下降,村医“三素一汤”现象明显改善。为改变医疗服务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我省自2013年起探索建立医疗机构公开制度,通过向社会公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医疗费用、运行效率等6大类24项医院关键运行指标,引导患者到质量优、费用低、管理好的医院就诊,同时也倒逼医院管理者提高管理水平和医疗质量,不断降低医疗费用。

整合医疗服务,打造合理就医新格局

——17家省属医院已与7家市属医院、101家县级医院等建立协作关系;16个市均由市属医院牵头组建医联体。在40个县,由县级医院牵头,联合乡镇、村医疗机构等建立医共体

我省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5年,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执业(助理)医生数、注册护士数均位居全国后列。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皖北地区低于皖中和皖南地区,优质资源主要集中在主城区。根据第五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测算,每年全省两周患病总人数达3.58亿人次、慢性病病例数达1772.8万例,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庞大的卫生服务需求进一步凸显资源总量的不足。面对这一现状,我省综合医改向整合要效率,构建医联体、精准帮扶基层,加速构建分级诊疗制度,着力打造合理就医格局。“在无序就医秩序下,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再丰富,也难以消化巨量患者群体。通过‘以大带小’的医共体和医联体,为均衡和优化利用医疗资源、引导患者有序就医,提供了重要路径和可能的探索。 ”省医改办有关负责人表示。

阜南县柴集镇贾老村村民李桂莲被查出患有甲状腺瘤,与家人商量后,她选择了在家门口的柴集卫生院做手术:“县医院专家到卫生院亲自做,病人少花钱又少受罪。 ”2015年起,阜南县分别以三家主要公立医院为龙头单位,组建3个医共体。以医保支付制度作为推进医共体的抓手,每年新农合在预留10%的风险金后,其余按人头数拨划给医共体,年底核算、超支不补、结余留用。年底结余资金,按一定比例在医共体成员单位间分配。 “这就意味着,病人越多留在县内看病、越是在基层看病,基金结余就越多,成员单位收益就越多。从而促使医共体主动通过传帮带提高医疗服务能力,主动控制不合理费用、减少患者外转,并狠下力气做好居民健康管理工作,形成真正的紧密型医共体。”阜南县人民医院院长陈雷说。

截至目前,全省17家省属医院已与7家市属医院、101家县级医院、117家社区卫服中心、9家社会资本办医疗机构建立协作关系;16个市均有由市属医院牵头组建的形式多样的医联体。在40个县由县级医院牵头,联合乡镇、村医疗机构等建立医共体,医共体内资源统管、利益共享,新农合资金实行按人头总额预算包干,超支原则不补,结余全部留用。试点数据显示,试点县域内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机制已初步形成,县外住院人次开始减少,参合农民县外住院人次构成与非试点地区相比,降低2.62个百分点,基金支出降低1.24个百分点。

推进“三医联动”,构筑医保体系“兜底网”

——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大病保险试点近年来实现所有市、县“全覆盖”,到今年底,全省公立医院40%以上的住院患者将实现按病种付费

家住萧县白土镇的冯某今年因白血病入院治疗:“医药费前后花了近50万元,新农合、大病保险报销超过80%,自己只付了9万多,真是解了我们的大难! ”为减轻参合农民看病负担,当地大力推进“新农合 大病保险”一体化服务,仅今年上半年,已为1483人大病保险补偿1120.23万元。

2013年起,我省启动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大病保险试点,2015年底实现全省所有市、县“全覆盖”。据统计,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患者住院费用实际补偿比分别提高12个和9个百分点,患者就医负担明显减轻。在合肥、芜湖等地,实行了“上不封顶”的城镇居民大病保险报销政策,更让群众最大限度地获益。

在以往的医改实践中,医药联动较多,医保联动不足。 “而医改的很多措施都需要医保从经济政策上予以支持,医改的进展也有利于提高医保基金的安全与效率。 ”省卫计委主任于德志说。在持续深化医改过程中,我省着力建立“三医联动”机制,不断拓展医保作用空间。新农合在全省范围内实现筹资标准、补偿方案、报销目录、信息系统、基金管理、定点医疗机构评审标准“六统一”管理。在支付方式改革上,改“项目收费”为“病种付费”,全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均已开展住院按病种付费,病种总数达200多组,按病种付费病人占出院病人比例达36%,全国最多;实际报销比例平均达69%,比普通住院高10个百分点。到今年底,全省公立医院40%以上的住院患者将实现按病种付费。

为确保贫困人口能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我省以“两降四提一兜底”为关键措施,着力构建起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财政兜底保障相互衔接的医疗保障体系。在合肥,由市、县财政出资,为贫困人口购买了医疗补偿商业保险,覆盖全市21.56万贫困人口,贫困人口个人自付的合理医疗费用,不分目录内外,将全部纳入补偿范围。同时,将起付线降低至2000元/人,使贫困人口自付部分实际报销比例从60%提高到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