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蹄疾步稳,“深水区”求突破

23.12.2014  14:37

  今年以来,我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深化改革,着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实质进展——

  这是变革的一年,这是全新的一年。

  2014年,高扬着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旗,安徽正奋力迈向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征程。

  一年间,改革脚步没有停顿。下好简政放权“先手棋”;抓好财税改革“重头戏”;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促进各类所有制“有机融合”;农村综合改革再出新政……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承载着千万江淮儿女的期望,安徽改革,扬帆远航正当时。

  “”与“”,经济发展动力弃旧迎新,改革成为新常态

  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开局之年。这一年,尽管经济增速放缓,但摆脱了“速度情结”和“换挡焦虑”,改革号角全面吹响,好戏连台。

  改革共识不断凝聚。

  步入新常态,从“”转向“”,是对既往经济模式的超越和优化,经济发展动力亦随之切换。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核心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度、创新驱动的力度、破解难题的深度。

  “新常态是对当前经济态势的描述,但其背后隐含的是发展理念的变化,即由过去强调增长速度转向更加注重结构优化、效益提升和均衡协调的包容性增长。改革在这一发展状态的转变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引领经济从旧常态加速迈向新常态的主导力量。 ”省经济信息中心预测处副处长阮华彪认为。

  改革举措密集出台。

  全省254项重要举措分工方案,改革内涵更加饱满,内容更加聚焦,措施更加具体。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行政体制改革与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水乳交融;加速释放市场活力,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社会事业和社会治理改革创新;理顺资源配置机制,生态补偿体制加快完善……

  改革发力更加精准。

  国企改革全面提速。出台深化全省国资国企改革工作意见,省属企业改革取得显著进展,4户省属企业开展规范董事会建设。

  农村土地改革稳步推进。作为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省,20个试点县(区)年底前将全面完成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也在积极开展。

  财政管理制度改革重磅推出。建立全省财政涉企项目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强化涉企专项资金审核管理。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条不紊。统一全省公共医疗机构基本用药目录,全面实施公立医疗机构药品、医用耗材、医用设备集中采购……

  一场场改革“重头戏”陆续启幕,改革步伐愈加矫健,改革成为新发展周期中的“新常态”。

  “”和“”,“一子落”激发“全盘活”,找准改革突破口

  改革,啃的是“硬骨头”。冲破藩篱,需要牵住“牛鼻子”。

  一年间,“简政放权”这一“先手棋”始终下得未松动。我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体制改革,省级行政审批项目将从316项减少到200余项,精简30%;大力推进省级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建设,省级行政权力减少3000多项,精简约60%,同步推进责任清单,建立行政权力、责任事项、追责情形“三位一体”的权责体系;推进大部门制改革,新组建的省卫生计生委和新闻出版广电局4月底正式挂牌,整合县级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职能和机构,组建完成“三合一”的市场监管局……让政府归位,让市场发力。

  改革,打的是“攻坚战”。把准脉搏,需要抓住关键环节。

  8月份,经省政府批准,省发改委向社会公布了首批28个示范项目,涉及水利、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等7个领域,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投资以合资、独资、股份合作、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建设及营运。

  “此举旨在打破国家资本垄断、向社会资本放开一些符合条件的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资项目,对于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激发市场活力具有重要意义。”省发改委主任张韶春表示。

  把握主要领域,才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抓住主要环节,才能取得“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效果。改革“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在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的征程中,我省凭借改革这柄“利器”,破除不合理体制机制,释放经济增长潜力,不断开创新常态下新局面。

  投融资体制改革是重点突破领域之一。今年我省在统筹投资计划的编制安排上,更加注重优化结构,在保障统筹专项资金安排的前提下,把有限资金更多地用于重大文化艺术、教育、卫生、政法等社会事业和民生工程领域。另一方面,改革省级政府投资分配方式,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心任务和重点,对现有专项资金归并整合,取消100万元以下专项资金,扩大农业科研、社会事业等重点专项资金规模,克服资金安排“碎片化”现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与“”,“思其始”也要“图其终”,改革红利充分释放

  改革是最大动力,改革也是最大红利。

  9月1日起,将31项工商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在铜陵市、巢湖市开展“先照后证”试点;探索实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10月份开始试运行;大力发展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累计组建农村商业银行64家,获准开业村镇银行55家,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全面推进国家创新型省份试点建设,围绕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重点新产品研发后补助等出台一系列改革举措……

  改革,对于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其作用立竿见影。

  前三季度,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11.6亿元,增长13%,增幅居全国第2位;全省统计的74家限额以上网上企业,前三季度网上零售额53.8亿元,增长95.3%,增幅高于全国40.5个百分点;新登记注册企业22万户,同比增长108.7%,“井喷式”增长成为带动就业的重要力量。

  改革,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改善民生,群众受益是根本。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群众的诉求是改革最大的动力。给户籍松绑,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分类有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16个市制定实施居住证制度;让百姓安居,组建棚户区改造省级融资主体,争取国开行棚改融资总额达1000亿元;缓解群众看病贵,完成全省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双向联网结算,实施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让更多农民在城市不再漂泊……

  “更多更快更好地释放改革红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才能激励广大群众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 ”省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处有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以来,围绕管理体制、用地模式、融资机制、投资方式、企业股权等方面,我省积极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服务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从业人员规模不断加大,吸纳就业能力持续增强,给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敢于涉险滩、过深水区,突破利益藩篱、破除改革梗阻,安徽定能以崭新姿态迎来新发展。

(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郑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