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安徽贸易发展研究报告发布 安徽需要提高竞争力
安徽财经网讯 由安徽财经大学编写的《安徽贸易发展研究报告(2016)》日前发布,该报告自2007年开始编写,属年度发展报告,是安徽财经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系列研究报告之一。此次发布的《安徽省贸易发展研究报告(2016)》依据详实的数据,科学模型,分析了当前安徽贸易发展的态势以及未来安徽贸易发展的趋势,结合安徽实际和安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的因素,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报告指出,从2011年到2015年,安徽省承接境外产业转移项目总量持续增长,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额从66.3亿美元增长到136.2亿美元,年平均增幅22.1%,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将近19个百分点,高于中部六省平均水平近3个百分点。从产业流向上看,安徽省第二产业是承接境外产业转移的主体产业,其在“十二五”期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从2011年的48.7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80.2亿美元,年平均增幅为10.5%。从承接产业转移的地理方向上来看,一方面,境外转入产业来源地仍以亚洲国家和地区为主,另一方面,安徽省各地承接境外产业转移规模不均衡, 合肥 、芜湖、马鞍山、蚌埠一直是承接境外产业转移规模最大的四个地级市,其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占全省比重超过50%。“十二五”期间,安徽省外向型经济总体上保持了较快速度增长,进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连年增加,尤其是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政策抓手,基本实现了货物出口和吸收外资的稳步发展,这对促进全省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和就业扩大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安徽对外贸易发展需在通力合作
关于对外贸易发展方面,报告指出,安徽省对外贸易竞争力在中部六省中处于前列,但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同时,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在逐步减弱。为提高安徽省的外贸竞争力,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期,把握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趋势,紧随国家“十三五规划”的战略方向,安徽省各部门需要通力合作。
第一,积极改善对外贸易主体结构。安徽省对外贸易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马钢、铜陵有色等一大批国有企业来拉动。而沿海发达城市的经验告诉我们,外商投资企业与民营企业才是推动外贸均衡快速发展的最有力力量。政府需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逐步开放出口经营权,增加研发投入,鼓励并实际支持民营企业对外贸易业务的开展,加强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增强市场主体的活力与竞争力。
第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外商投资的知识技术溢出效应对安徽省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因此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失为安徽省外贸发展的一条“捷径”。想要吸引并留住外来资本,就要优化安徽省的投资环境,并将相关配套服务设施与各类优惠条件落实到位,放宽条件、简化手续,争取建立长久的合作共赢关系,谋求共同发展。
第三,优化产业结构与出口商品结构。安徽省在国际产业链中处于低端地位,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主要依靠的是资源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且安徽省初级产品的出口处于劣势地位,在国际上已经在逐步丧失竞争优势。加工贸易与高新技术产品是安徽省对外贸易发展的弱势科目,而且安徽省的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小,增长速度较慢,一般贸易比重依旧高达70%。在经济全球化与贸易形势恶化的条件下,安徽省要想外贸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在兼顾传统优势产业如纺织业、服装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业以及加工贸易,实现产品的多元化,充分利用自身的劳动力优势和边界的区位交通优势,抓住机遇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结构调整。
第四,积极加速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安徽省对外贸易的发展有正向促进作用。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不仅要注重城市化质量的提高,更要兼顾城市化内涵的深化。
第五,加强与中部其他省份的合作。由于经济基础,区位因素、基础设施的限制,安徽省仅靠自身的资源与力量,难以实现较快增长。要加强与中部兄弟省份的合作,合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吸引外资,进而带动产业升级,促进中部地区的产品结构的调整,提升对外贸易竞争力,逐步缩小省际间的对外贸易差异,实现省际间的均衡发展。
商贸流通业发展安徽需要提高竞争力
报告指出,近年来安徽商贸流通业总体上平稳增长,尽管增长速度有所趋缓,但商贸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发展迅速,安徽商贸流通业发展质量和总体竞争能力不断提升。
第一,商贸流通业竞争力位于中部前列。对中部六省的比较研究发现,安徽省商贸流通业综合竞争力位居第二。分项来看,我省在物流辐射力、商贸贡献与增长、电子商务等方面均处于中部地区前列,而在商贸流通规模、市场环境和流通效率等方面则相对靠后。
第二,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地区不平衡现象明显。商贸流通业竞争力综合排名前6名分别为合肥、芜湖、铜陵、黄山、蚌埠和宣城;后6名为宿州、淮北、淮南、亳州、六安和阜阳。合肥市商贸流通发展水平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皖江城市带区域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而皖北地区(除蚌埠外)商贸流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
第三,电子商务快速发展,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2015年,安徽省网上零售额574.3亿元,比上年增长42.9%;全省有13家网上零售额超亿元企业,合计零售额93.2亿元,占全部网上零售额的81.4%;以移动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子商务作为建设重点,目前已经建立了3家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15个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积极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全省全年跨境电子商务实现交易额约2.5亿美元。
第四,商贸物流进入快速发展轨道,成效显著。2015年芜湖港朱家桥综合物流园等7家园区成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中物流园区数量达到27家。安徽全省A级以上物流企业119家,3A级以上物流企业75家,4A级企业57家,5A级企业2家,居中西部地区前列。
第五,区域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力度加大。安徽省以政府股权投资、设立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基金等方式,引导、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到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跨区域农产品冷链流通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安徽省农产品流通骨干网建设获得国家财政补助资金2亿元,重点支持合肥农产品国际物流园D区冷库工程等21个跨区域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15年,安徽全省82个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项目通过省商务厅验收。
不过,报告同时指出,安徽省传统零售增长放缓,批发交易市场整体落后,农产品流通效率较低,商业中心辐射作用不显著,流通业现代化水平低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为促进安徽商贸流通业发展,一要加快创新,促进传统商贸流通业的转型升级;二要抓住发展机遇,大力推进电子商务示范县(示范点)的建设;三要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完善农村流通网络体系;四要支持皖北商贸流通发展,缩小地区之间差距;五要培育龙头,塑造品牌,扩展以城市商圈为中心的流通辐射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