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江淮崛起 ——安徽财政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纪实

19.12.2014  18:27

      近年来,地处中部的安徽一度被人们视为“政策洼地”和“困难高地”。随着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创建国家技术创新试点省和国家创新型省份等重要平台的搭建,安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省综合创新能力迅速向全国前列迈进。

      2013年,安徽的区域创新能力已上升至全国第9位、中部第1位,专利综合实力也首次进入全国10强。

      为支持科技创新发展,安徽财政在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和人才队伍引进等方面先后出台了9大类共76项政策措施。今年上半年又打包推出“1+6”政策,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全省财政科技支出从2008年23.8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09亿元,占财政支出的2.5%,位列中部第1位、全国第7位。

      合芜蚌带动安徽科技创新大步前进

      安徽人人家太阳能有限公司是蚌埠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曾因资金紧缺,企业购置新设备的计划几度搁浅,甚至直接影响到企业的销售。后来,该公司用两件发明专利做质押,申请到了500万元的贷款。利用这笔贷款,添置了省内第一条平板太阳能流水线,企业产能增加一倍,销售也上了新台阶。目前,企业已完成赴美国纳斯达克证券市场上市的前期审计工作,等待挂牌。

      在蚌埠,类似的企业还有很多。

      蚌埠市财政局局长王莉敏介绍,近年来该市财政部门积极支持实施专利权质押贷款,安排1000万元设立专利权质押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支持金融和担保机构联合开展专利权质押贷款。同时,建立专利资助奖励政策,对发明授权专利给予重奖,鼓励重大技术创新。目前,全市有37家企业在使用专利权质押贷款,贷款余额1.8亿元。2014年全市共计49家企业获得推荐,33家企业已获得贷款1.58亿元。此项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共有70家企业以专利权质押获得贷款,累计贷款额4.85亿元,贷款企业数和贷款额均位列全省第一。

      作为安徽的名片,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正经历升级提速的关键期。今年前9月,在安徽省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合芜蚌试验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5986亿元,同比增长17.6%,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60.6%。

      省财政厅副厅长吴天宏告诉记者,自2008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5亿元,合芜蚌三市本级每年安排约14亿元,支持合芜蚌试验区建设。截至2013年,省及合芜蚌三市共安排专项资金110多亿元。

      “2014年,从创新型省份政策(包括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重点新产品补助计划、重大科学仪器共享计划)兑现资金的初步统计情况来看,合芜蚌三市补助资金占54.7%。”省财政厅企业处处长于华伟介绍,2011年以来,合芜蚌试验区还积极开展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截至目前,安徽省已有375家列入试点辅导企业,80家企业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共激励科研及管理人员1432人,激励股权8970万股,激励金额4.13亿元。80家试点企业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65.5亿元,上缴税金2.3亿元,从业人员2.2万人,新增就业近2000人。试点的80家企业中,共有32家企业享受各种税收优惠政策,涉税金额5000多万元。

      “通过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避免了过去技术骨干和高管人员的跳槽和流失。”于华伟表示。

      在试验区开展专利权质押贷款试点工作也是激励措施之一。

      2009年,安徽省出台规定,鼓励借款企业将其拥有的专利权向担保机构作质押,由财政部门设立专利质押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建立财政与担保机构共担风险机制,由担保机构提供担保,企业获得贷款。截至2013年底,全省共有135家企业715件专利获专利权质押贷款15亿元。

      财政资金从无偿投入变为有偿使用

      “全国路上跑的10辆小轿车,就有一辆用的是佳通轮胎。公司的产量稳居全国前三。”安徽佳通轮胎有限公司总经办高级经理喻能高告诉记者。

      作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第一家入驻也是最大的现代化生产企业,佳通去年的营业收入58亿元,其中出口占40%,纳税4亿多元。“历年来,公司获得了各级财政的巨大支持,仅去年,就获得各类帮扶资金2500多万元。今年,公司已经申报了2000多万的‘借转补’补助。”喻能高说。

      “‘借转补’,就是提前将资金拨付给企业,更好地缓解资金困难,真是‘雪中送炭’。”合肥市财政局局长吴利林介绍,“借转补”就是采取“事先设定绩效目标、合同管理、先预拨专项资金、绩效考核后再全部或部分转作补助”的资金投入方式,可以在企业最需要资金的事前、事中阶段投入,全程实施资金绩效考核。为控制规模,明确规定“借转补”投入占比不高于30%。

      2014年,合肥市财政共安排此项资金近27亿元,明确了四种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即基金投入、“借转补”投入、财政金融产品投入和事后奖补投入,进一步优化财政资金投入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据介绍,今年,合肥市拿出5亿元以基金方式投向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基金运作的做法,对接社会资本可以放大5倍。以后,将逐年扩大基金投入额度。

      合肥市创新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江鑫告诉记者,基金投入方式是通过财政支持创业投资机构进而作用于实体经济,能放大效应、集中支持、循环使用。“而且,从无偿投入变为有偿使用,使得财政资金能够像滚雪球一样,支持更多的企业。”

      “拨款变投资、资金变基金”,这是合肥财政科技资金支持产业发展做出的重大调整,也是落实省里的统一要求。

      “实现不了创新目标企业要偿还银行本息”

      “‘威锋智联’是一种手机智联系统,通过手机把车和互联网联系起来,实现手机和车之间的双向控制,汽车出厂时预装到整车系统。预计今年年底能实现2000万元的收入。”宏景电子(芜湖)有限公司总经理胡龙告诉记者。

      宏景电子是省级上市重点扶持企业,是一家专业从事各类汽车电子产品、消防电子、网络通信电子等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型企业,今年成功入选芜湖科技“小巨人”企业。

      胡龙介绍,通过财务指标、研发经费、税收比例、专利技术数量等量化考核,公司获得了“小巨人”企业资助。资助改直接拨款资助为委托贷款支持,政府与企业签订计划项目合同书,政府将扶持资金委托银行贷款给企业,企业按时完成相关指标,政府则代偿贷款本息;企业没有完成任务,银行将按贷款合同追缴贷款本息。“这样,我们在获得贷款的同时也有了压力,必须要把资金用好。”

      和宏景电子一同入选的科技“小巨人”企业有49家。

      2013年,芜湖市决定每年选择80家左右,5年培育400家拥有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强、发展速度快的科技“小巨人”企业。按照销企业售收入多少进行分类,让不同层次的企业都能享受到相应的政策扶持。对入选一类、二类、三类分别给予400万元、200万元、100万元委托贷款资助,第一批共安排委托贷款资金8400万元。

      芜湖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主任汪仁保告诉记者:“以前的验收比较好通过,企业立项通过钱就来了;现在不同,拿到的是银行贷款,实现不了目标企业要偿还本息。”

      此外,芜湖财政还通过设立创投引导基金参股风投机构,累计对外投资项目38个,投资额15亿余元,其中在芜投资项目18个,投资额9.16亿元,占总投资额的61%。

      安徽省财政厅厅长罗建国告诉记者,自2014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并要求各市县设立专项资金配套,合力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资金使用上,主要采取参股投资、以奖代补、创业投资、绩效挂钩等扶持方式;突出绩效评价结果,根据企业需要先行投入,对于绩效优秀的企业、平台给予重点支持;建立“企业愿意干、政府再支持”“市县愿意干、省里再支持”的扶持机制;突出创新要素集聚,资金重点支持科研设备购置与共享、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研发机构的建设与提升等重要创新要素发展。

      截至2014年6月底,省引导基金总规模达8亿元,引导设立了18支创业投资基金,资金总规模达59亿元,省财政资金放大效应达到7.4倍;累计共投资142个项目,总投资额达50.1亿元。截至2013年底,全省共设立国有创业风险投资机构44家,资金总规模达119亿元,累计投资额达76亿元。

      据介绍,目前安徽正组建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通过吸引各级政府出资、募集社会资本,发起设立混合所有制的专项基金,主要投向省内高新技术企业,鼓励更多地投向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搭建财政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没有高层次人才,科技创新将是无根之木。

      芜湖市财政局局长刘杨介绍,该市积极申报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今年已签约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团队21个,每个提供不低于1000万元的入股支持,市与县区按1∶1进行配套,为提升产业竞争力提供高端人才支撑。此外,还开展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工作,目前已有21户企业正式上报方案,激励人员274人,激励金额5047万元,股份2344万股。

      为吸引海内外科技人才来皖创新创业,安徽省于今年2月出台文件,省及设区市从资金、股权激励等方面共同予以扶持。

      “按照规定,省每年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10个科技人才团队,对每个团队出资1000万元参股其创办的企业,企业注册地所在市同时给予不少于1000万元的支持。科技人才团队可同其携带的科技成果、高新技术产品、资金及研发技能、管理经验等人力资本入股,团队在企业所占股份一般不低于20%。”省财政厅教科文处处长方习利说。

      对科技人才团队所创办的企业,5年内在国内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成功上市的,省扶持资金在企业所占股份将全部奖励给团队成员。或者企业发展达到事先约定的主营业务收入、上缴税收等指标的,按照协议约定给予奖励。

      方习利透露,经过几轮筛选,已确定今年支持的10个科技团队,目前正在商务洽谈中。

      对于困扰已久的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安徽今年出台相关《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了科技人才团队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分成比例等政策,如“高校、科研院所职务发明成果转化、转让等收益单位留成部分,按至少60%、最多95%的比例划归参与研发人员及其团队”“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创办的科技型企业,其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可按至少50%、最多75%的比例折算为技术股份”等。

      今年,安徽还出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双向补助政策,对向社会开放服务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拥有单位,由省里按其出租仪器设备年度收入给予补助;对使用单位,由所在市或县按其租用仪器设备年度支出给予补助。

      在一系列措施的共同作用下,安徽省创新驱动势头良好。今年前9月,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9882.8亿元,同比增长15.3%;实现增加值2456.3亿元,同比增长14.4%,高于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3.1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3%。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深化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突出政府支持重点、转变财政支持方式、强化绩效评价,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进一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罗建国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