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谋利解忧,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多谋民生之利,多办民生之事,多解民生之忧。党的十九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紧紧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围绕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治道有常,利民为本。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强调,牢牢把握增进民生福祉这个根本目的,全力抓好脱贫攻坚,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创造美好生活,要办好一桩桩、一件件民生实事。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顺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新变化,聚焦“七有”目标,就办好公平优质教育、推进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加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推进健康安徽建设等作出具体部署。
走村入户,访贫问苦。寒冬腊月,省领导分赴各地,深入基层一线特别是贫困地区、受灾地区,看望慰问困难群众,面对面听取民情民意,实地了解民生冷暖,以实际行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进广大群众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心。脱贫攻坚启动实施三年行动,明确未来三年决战决胜的时间表、路线图;省级年度民生工程作出新安排,新增6项,合并实施1项,完善1项,调整3项,继续实施25项;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适时启动,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今年以来,一项项意义深远的民生部署、一条条含金量十足的民生举措相继出台。安徽改革发展的成果,正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正逐步得到满足。
做好精准文章,让贫困户“摘穷帽”“斩穷根”
又是人间四月天。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村民陈泽申,始终铭记两年前的四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大湾村视察,来到当时还是贫困户的陈泽申家走访,与乡亲们共话脱贫攻坚。
今年初,陈泽申摘掉了“穷帽”。在政府扶持和自身努力下,去年陈泽申家庭收入超过3万元。 1月31日,扶贫干部给他家送来了“脱贫光荣证”。
对于贫困户来说,美好生活从脱贫开始。党的十九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最大民生工程,狠下“绣花”功夫,做好精准文章,坚决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从注重全面推进帮扶向更加注重攻克深度贫困堡垒转变,从以开发性扶贫为主向开发性和保障性扶贫并重转变,从注重脱贫进度向更加注重脱贫质量转变……适应脱贫攻坚的趋势性变化,今年初的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作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部署。
全面推广“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扶贫全覆盖。
聚焦深度贫困这个“坚中之坚”,采取超常规举措,加大攻坚力度。从今年起,省级财政新增扶贫专项资金50%以上用于深度贫困县。深度贫困县每年扶贫再贷款规模不低于2亿元。
严字当头,对扶贫领域的腐败和作风问题“零容忍”。用1年左右的时间集中开展全方位、立体式的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确保取得阶段性成果。一项又一项硬举措相继落地,在脱贫攻坚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安徽尽锐出战、精准施策,年度战役连战连捷、前景可期,更多贫困户将摘掉“穷帽”、斩断“穷根”,迎来美好生活。
擦亮民生工程品牌,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老菜农施铁匠,在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镇种蔬菜十多年。 “从最初十几亩地的竹木棚架发展到高标准钢架大棚基地100余亩,民生工程帮了大忙。”老施举例说,去年8月当地遭到风灾,受益于政策性农业保险,自己获得理赔1万余元,受损棚架得以及时修复到位、恢复生产。
带领群众创造美好生活,就要聚焦群众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加快补齐民生短板,纾解民生痛点、难点。民生工程正是我省补短板、解民忧的一大品牌。党的十九大以来,我省继续强化资金保障、过程管控、建后管养、结果考核,努力推动民生工程提质增效,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2017年,全省累计拨付民生工程资金940.6亿元,同比增长13.9%。建成保障房33万套,完工农村道路畅通工程2万公里,为600多万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发放了助学补贴……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印证着群众不断增强的获得感。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 3月初,省委常委会会议听取2018年民生工程项目安排建议的汇报,要求主动顺应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新变化,进一步加大民生工作力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着力推进共享发展。
3月底,今年33项省级民生工程正式公布,项目安排更加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幼儿园“入园难”“入园贵”困扰家长。新增学前教育促进工程,在全省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开展幼儿资助和幼师培训,促进学前教育快速发展。
基层医疗卫生资源不足问题突出。新增智慧医疗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通过开展“智医助理”工程等试点,家庭医生对辖区内签约居民提供约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和健康综合服务等,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水平。 城市老旧小区整治、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贫困残疾人康复……一项项民生工程对应着一个个民生热点、痛点,真正办到了老百姓心坎上。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图景愈加清晰,群众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去追寻“稳稳的幸福”。
·记者手记·
顺应新期待点亮新生活
无论何时何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总是人们恒久不变的共同愿望。但美好生活的内涵,却是动态的。迈进新时代,经济发展面临着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转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同样面临着类似转变。
“上学难”解决了,“上好学”仍有待解决;看病没那么难了,但是进而希望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养老机构数量增加了,但养老服务的质量能否更高一点?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期待,需求日趋多元。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就要顺应新期待,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作为,点亮千家万户的新生活。顺应新期待,要时刻心系群众冷暖安危,始终把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记在心上、抓在手上,尽最大努力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难事,扎实推进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建设,织密筑牢民生保障网。同时,还要合理引导预期,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使追求美好生活的努力始终脚踏实地,让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责编:徐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