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2014:安徽经济新常态下实现稳增长

11.12.2014  10:55

 【编者按】

  今年以来,我省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全面深化改革开好局,落实作风建设新要求,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推动全面转型升级、加快跨越崛起、建设美好安徽。本报今起推出系列报道,盘点一年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实践新成效。

打造加速崛起的经济强省,离不开江淮儿女的协力创造。实现新常态下的安徽跨越,离不开改革创新的强大动力。

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安徽转型发展进程中不同寻常的一年。

春华秋实,一路走来,并非一马平川。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要素资源瓶颈制约,下行压力加大……

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环境,安徽从容应对,主动适应新常态,抢抓发展新机遇,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控风险,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进中提质,发展活力增强,民生继续改善,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扩大有效投入,优化投资结构,促进项目提质提效,夯实稳增长根基

新常态下,成本优势、资源环境优势趋于弱化,经济增速换挡,企业投资意愿不足。

稳增长首先是稳投资。不论是做大总量、调整结构,还是培育新的增长点,都需要瞄准扩大有效投入这个切入点。如何用好这根“定海神针”?重点项目是主力军。

这一年,庐铜铁路、杭黄铁路拉开建设大幕,跨区域骨干调水工程淮水北调工程全线开工,合肥三利谱TFT偏光片、芜湖科沃斯年产500万台智能机器人项目顺利推进……

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对全省经济稳增长支撑和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前10个月,全省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978.2亿元,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46%;新开工项目1726个,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怎么投、投什么?不能“大水漫灌”,而是有针对性地“喷灌”“滴灌”。

今年以来,围绕扩大有效投入、推动项目提质提效,省政府做出专题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投什么、谁来投、怎么投”的问题。前三季度,突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薄弱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投资结构不断优化。由此,各地壮大了产业规模,提升了产业层次,形成各具区域特色的产业体系。

新常态下稳增长,必须要优化投资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关键是抓关系国计民生、关系产业结构调整、关系涵养后劲蓄势待发的重大项目,以此带动经济有质量的增长。

一年来,按照这一思路,各地严把项目建设关口,优化项目布局,通过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前8个月基础设施完成投资2123.4亿元,增长20.2%。 “围绕铁路、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主导产业、清洁能源、社会事业等领域,谋划一批带动力强的项目,力争尽早开工建设。 ”省重点建设项目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

重大项目提质提效,为拉动全省经济增长,实现全年稳增长目标注入了强劲动力。前三季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1%,高于7.4%的全国水平;全年粮食总产683.2亿斤,比上年增长4.2%,实现“十一连丰”;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6951.3亿元,增长11.3%。

应对经济下行压力,调整存量优化增量,培育新的增长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抛弃单纯重速度的发展观。调结构既能助力当前增长,又能优化未来发展,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稳增长的重要途径。

联想集团在合肥投资的联宝电子,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制造基地,预计今年产值超过350亿元。在京东方、三安光电、联宝电子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前三季度,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由去年的8.5%跃升到12.6%,居40个行业首位。

“今年以来,全省主要经济指标仍处于较快增长区间,当前经济运行的基本面较好。 ”省统计局有关人士说。这一判断是基于结构趋优和经济效益明显改善的“成绩单”。

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国第7位、中部第2位,仍处于全国第一方阵。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2409.7亿元,增长14.4%;装备制造业增加值2359.7亿元,增长13%。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32.8%,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前8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895.4亿元,增长11.1%,增幅比全国高1.1个百分点。

产能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叠加,影响经济平稳运行。为此,须做好存量调整和增量优化两篇文章。

一年来,围绕主导产业发展,我省坚持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实施一批产业融合示范项目,建设一批主导产业基地。以产业链核心环节为突破口,以培育和引进领军企业为重点,谋划集成电路、高端智能装备、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发展。前9个月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小步快跑”,产值增长21.6%。

围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我省把化解产能过剩与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品升级、促进节能减排及扩大有效需求等有机结合,实施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前三季度,技改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22.9%提高到23.2%。

激活消费和扩大有效投入协同推进的空间很大,也是稳增长的重要着力点所在。服务业是扩内需、调结构的新引擎。各地围绕研发设计、服务外包、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和信息等领域,力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升和水平提升。

改革激发动力,创新迸发活力,充分释放制度红利,广泛汇聚起稳增长的强大合力

2014年上海家电博览会上,合肥经开区的晶弘冰箱凭借其拥有的制冷行业最尖端科技“瞬冷技术”惊艳全场,在强者如林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安徽过去的发展离不开自主创新,未来的发展更需要依靠自主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产业链整合创新……新常态下,谁拥有强大的创新能力,谁就能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从最初的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到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再到创新型省份,我省创新的步伐愈加有力,迄今拥有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等一大批“国”字号科研机构,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9位、中部第1位。 1月至10月,发明专利授权量3845件,居全国第8位。目前,我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居全国第7位、中部首位。

新常态下,唯有培育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市场主体,才能开拓需求新“蓝海”,释放增长新活力。前三季度,我省新登记注册企业22万户,同比增长108.7%,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增强。这得益于多项改革释放出的巨大红利。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我省管住“有形的手”,导入负面清单模式,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广泛汇聚起稳增长的新动力。

一年来,政府在放权,市场在变“活”。简政放权、国企改革、财政金融、现代市场体系等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衔接落实国务院取消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省级行政审批项目精简30%;省级政府权力清单出台,精简约60%;出台安徽省地方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省级核准事项同口径减少三分之一。改革,让市场机制更通畅,让企业享受到政策红利。

利好政策让民营经济活力迸发。前三季度,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增加值对全部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3.6%和82.5%。民间投资有效激发,首批推出的28个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营运示范项目,有10个项目取得进展,民间投资增长22.2%,对投资增长贡献86.5%,同比提高10.3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唱大戏”,对新增劳动力就业的吸纳能力凸显。前三季度,全省城镇新增就业57.3万人,增长5.5%,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1%。

这一年,外贸对就业和经济稳定运行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前三季度,全省累计实现进出口366.7亿美元,增长10.9%,增幅高于全国7.6个百分点。随着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内陆开放的新格局逐渐形成,大通关、大平台、大环境逐步优化,新一轮改革开放带来经济发展新动力,我省市场活力有望进一步激活。(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