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着力破解未成年人保护难题
一次次救助送回家,一次次逃跑后又被送到救助站,未成年人重复流浪的背后,究竟有哪些深层次原因制约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传统的救助方式应如何改进?政府救助保护资金怎样才能发挥最大效益?时至今日,未成年人社会救助保护的诸多老问题仍在不断积累发酵。多年尴尬局面暴露的问题,拷问着政府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成为实实大大的硬骨头。
经过一年的探索,安徽省蚌埠市、滁州市、马鞍山市、池州市等地。
“这一年,我们啃了不少硬骨头,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改革举措......”2015年,在安徽省民政工作会议上,吴旭军厅长在工作报告中,用充满自信的铿锵话语,回顾全省民政系统全面深化改革,创新管理服务开局之年取得的成就。
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有效救助保护、预防和减少困境儿童流浪乞讨和重复流浪这一在社会探讨多年无果、却始终盘踞问题核心的“硬骨头”,在蚌埠、滁州、马鞍山、池州被列入国家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和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试点中,将此拿来“啃”了一年,试点难免“烦恼”,但“烦恼”仍旧面临诸多挑战,未成年人“重复流浪”的背后,究竟有哪些深层次原因制约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传统的救助方式应如何改进?政府救助保护资金怎样才能发挥最大效益?时至今日,未成年人社会救助保护的诸多“老问题”仍在不断积累发酵,牵动各方目光。多年尴尬,暴露的问题,更拷问着政府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安 徽试点市县,通过加强政策创制、整合部门资源、创新方式方法,破解流浪未成年人保护难题。
为一个流浪少年转发一份文件
“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就顾不上了”许多在基层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救助机构都发出如此感慨。
尽管政府职能部门积极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注重优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但未成年人保护机制仍存在许多问题,如人力和资金有限、社会氛围不浓厚等。
2012年,滁州市救助管理站未保中心第一次把流浪的喻子梓送回家,可没多久,喻子梓又在滁城衣衫褴褛地出现了。
2013年8月,该市6个部门专门为救助喻子梓召开联席会议。吴斌站长已经记不清楚,这是第几次被送喻子梓回家了。
3年前,吴斌第一次见到了被公安送来的喻子梓。他当时从家里跑出来,在滁州的街头乞讨为生,吴斌和同事把他送回家。可没多久,喻子梓又在滁州衣衫褴褛地出现了。
从那之后,为了这十来岁的少年,人们颇费了周折。让他上学、学技术……,可每一次,把他送回家没多久,从家里再一次偷偷跑出来,重新开始流浪。
去年4月,吴斌再一次领着喻子梓回到家乡。在把孩子交给当地政府的同时,他也转交了一份由滁州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与管理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签发的《告知函》。在这份文件中,滁州市有关部门被要求“从源头上防止喻子梓再次外出流浪乞讨”。
但这一切并没能让这个少年真正“回家”。没过多久,吴斌再次接到通知,喻子梓又不见了。
别人被送来救助站都想方设法要走,可他一进来就不想出去
2014年6月,滁州市下发了《关于做好流浪少年喻子梓教育管理工作的建议》,从加强督促其父履行监护责任、必要时转移监护权、对抚养喻子梓提供经济援助、定时回访等方面,明确了流出地政府和民政等相关部门的责任。
这份《建议》,只是民政救助部门为送喻子梓回家做的诸多工作之一。
一次又一次,人们努力地送少年回家。很快他又一次次被送进来,或者自己找来。“我们也都是有孩子的人,心里很不是滋味。”吴斌说。
“学点知识,或许走出去还能干些啥。”为了怕喻子梓在未保中心“学坏”,吴斌联系了来安特教学校,想让他读点书。可喻子梓在学校里,上课坐不住,下课又欺负比他小的同学,最后吴斌只能把他领回去。
这个少年的问题,似乎总也得不到解决。“关键在孩子的监护人。”吴斌感叹道。
4月18日,滁州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与管理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喻子梓辖区镇政府发出《告知函》,要求该镇妥善安置喻子梓,加强对其家庭及监护人履行监护责任的指导监督与帮扶,防止其再次外出流浪,切实做好流浪未成年人的源头预防及救助保护工作。
以前,吴斌曾以未保中心的名义向流出地政府发过《告知函》,但“效果甚微”。6月18日,吴斌带着喻子梓,同时带着市民政局的文件和《告知函》来到流出地镇政府。在交接现场,镇政府、村委会、派出所和未保中心一同签署了解决喻子梓流浪问题的协议。
两周后,当镇民政所的工作人员想给喻子梓办理低保时,他们突然发现,这个15岁的少年又一次偷偷溜走了。
“镇政府安置流浪未成年人确实存在困难,如果家里人没办法,孩子就彻底没人管了。”吴斌情绪有些激动。
从2012年起,我们对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进入新常态,并向农村延伸。以前只是衣、食、住、行等简单的救助,解决一时温饱问题后,想办法送回原籍。但这一救助方式,尽管我们做了大量前期辅垫,满腔热忱地送孩子返乡,要么联系不上监护人,联系上的有的压根就不想认孩子。要么原籍地社区、镇村态度消极、互相推诿扯皮现象突出,总认为未成年人养老保护是家庭的事,政府不应过多干预。
市民政局和未保中心为此也想了不少计策,和特教学校联合办学,请专业或有特长的老师进行品德、文化、技能授课,持续稳定的课堂教育和心里辅导,一个学期后,效果明显。但实质性问题还是缺失家庭关爱,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和孤独症。保护似乎有了出路,但养教仍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
这一难题,同样被马鞍山市民政局写进了《马鞍山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及救助工作调研报告》中,报告指出“社会保护理念缺失,宣传力度不够,基层社区缺乏对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的正确认识,社会上还认为儿童养育是家庭的事,政府不应过多干预。因此,社区组织参与热情不高,这与政府的工作热情形成了鲜明对比。”
“社会组织+社工”破解未救助职责和手段脱节这一难忍之痛
“全国应该一盘棋,每个救助站都要配备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保护救助未成年人就会少走许多弯路。”蚌埠救助站站长门建林直言不讳。
实际中,做为国家一级站的蚌埠市救助站,早在三年前,就已经在这方面做了深入研究,并着重在“监护能力,自力本领,保障标准,队伍素质“四提”上下足功夫,还在全国率先总结出“在问题发现上,注重分与联的统一;在帮助实施上,注重情与法的对接;在实践目标上,注重远与近的一致;在指导思想上,注重单与合的协助;在思想观念上,注重破与立的互促”的做法,取得昨显成效。但是我们在引入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参与未成年人保护救助,也做了许多有益尝试,因人力和资金有限、当地社会组织还无法承接这项工作、社会氛围不浓厚等,导致这项工作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没能预期构建起一个三社联动的全方位救助体系,门建林坦言道。
蚌埠为及时有效对困境未成年人和进站接受救助的流浪未成年人实施心理干预和安抚,与市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研究会签定了公益免费合作协议,研究会在未保中心建立了心理辅导、心理动态研究两个办公室,指派专人驻站了解工作对象情况、制定干预方案、追踪辅导效果。怀远县魏庄镇张店村张露露(化名),15年前出生不久被父母遗弃,养父从玉米地捡回后终身未娶,悉心抚育养女。去年5月,养父被确诊为脑癌晚期后,露露每天以泪洗面,养父为了解决养女在他死后的抚养问题,曾求助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栏目,未保中心核实情况后,及时为其办理了经济资助手续,心理咨询健康教育与咨询研究会多次上门进行心理干预。近期,得知露露生父母已找到,但露露拒绝认亲,思想压力大、心理纠结多的情况,未保中心与研究会商请露露所在村派专人专车送到救助站,由研究会派资深老师陪其进超市、逛公园,适时进行心理矫正,缓解情绪,门建林说话时眉心紧锁。
怀远县鲍集镇王娟娟,幼年丧父,母亲因受丧夫刺激,精神失常,离家出走至今下落不明,娟娟和其年迈姥爷长期生活,两年前,我们上门了解情况并给予经济资助时,娟娟性格开朗,天真活泼,随着年龄增长、学习压力加大和亲情长期缺失,娟娟不仅学习成绩下降,而且不愿和别人接触,日日少言寡语,甚至有辍学外出的想法。研究会及时指定老师与其沟通,多次会同镇民政人员和学校老师研究对策,经过多方努力,娟娟终于结束了低落的情绪,扬起生活的风帆,树立考上重点大学的志气。目前,在学习上又恢复了在班级保持前五名的好成绩。在积极做好未成年人心理干预工作的同时,我们还根据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实际需要,充分利用站内外社工师资源,从事未成年人保护信息收集、资料整理、教育矫治、监护帮助等相关专业性强的工作。新年伊始,我们公开招聘3名社工师,加强社工力量,门建林告诉记者。
“ 想从民政救助流浪乞讨未成年人入手,梳理一下政府服务的过程,有哪些局限性?社会力量和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后,能有哪些优势?从而为党政部门考虑‘如何适当有序有需地转移部分社会公共服务,逐步交由社会组织承接’提供建议和参考。”安徽省民政厅未保指导中心负责人近期一直在为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事宜奔波。
“ 池州样本”能否成为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的助推器?
为加强池州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完善对未成年保护的教育和管理,1月21日,池州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实施方案》,成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并制定实施细则、信息监测制度、干预预防制度、情况报告制度、职能转介制度、处置规程和未成年人社会保护首责制等,23个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在此之前,池州市对未成年社会保护在制度设计层面还处于空白阶段。
池州市救助站方福康站长告诉记者,早在2007年,池州就已经出台了孤儿救助办法,集中供养全市500名孤儿,解决了孤儿因家、因困、因学和医疗等社会保障难题。2012年,为构建救助网络,救助站主动走进社区、村镇,开展源头预防救助,并引入社会管理监督机构,成立风险评估委,建立一套信息排查、风险评估、风险救助为流程的救助机制。
池州市以市、县未保中心为平台,依托基层民政所、社区、村委会构建蜂窝式保护网络,确保政府兜底保护;制定“你发现,我报告”责任制,并及时解决谁报告的问题;组建“救助保护信息受理中心”,将救助和未保热线进行整合,统一受理;开辟专家咨询信息库,实现三方通话服务。全市风险救助未成年人3000多人,以指纹采集和信息二维码标识,存入信息档案库,进行跟踪保护。
作为全国第二批未成年人保护和儿童普惠两项试点城市之一,一年来,池州全面落实以保障儿童安全、收养安置、生活标准、医疗康复、教育发展、生活居住、成年就业等法律权益保护为重点,不断改善儿童生活状态和成长环境。目前,已投入救助保护资金2804万元,有效救助3000多人。
九华社区12岁的小池和8岁的小冉姐妹俩。两年前,俩姐妹的妈妈因犯罪被判刑,爸爸自离弃后,杳无音信,家中断了经济来源。年迈的外婆为照顾她俩,开荒种地,生活过得特别艰辛。去年8月,其母保外就医,回家后,性格暴躁,经常对两个孩子拳打脚踢,让姐妹俩变得自卑且异常敏感,说起她们家庭的这些经历,俩个小姑娘一脸的沮丧。
社区了解到她俩遭遇后,在去年的儿童节前,经过评估,为姐妹俩办了一级救助。还为其母找了一份工作,基本解决全家生活问题。市未保中心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定期帮助俩姐妹辅导功课和心理疏导。姐姐小池说:“我们虽没有完整的家庭,但我们拥有这么多热心帮助的人,我们会好好学习,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池州市救助站在走访调查中发现,“问题青少年”主要存在着生活、教育、医疗、心理等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在试点中,未保中心与团市委、妇联、残联等联手,推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建设美好家庭、开展家庭互助、关心留守儿童、残疾困境儿童。与团市委共建12355服务平台,与社会专家、社工服务者和社会志愿者共建“菁菁之家、心灵驿站”未成年人保护家园。
“只有把社会各方面活动都能融入青少年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娱乐当中,青少年才觉得社会都在关心关爱着他们,他们才会真正融入社会。”方福康说。(中国社会报安徽记者站 苏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