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齐心协力保夏收《安徽日报》

20.06.2016  22:13

6月5日,位于寿县城西的寿西湖农场5.8万亩小麦,一派丰收景象。鲍广云 摄     将“丰收在望”抢到手 史力
  麦收季,满地金。辛勤劳作200多天后,农民们要收获了。     农业部门预计,今年我省夏粮呈现单产和总产双增态势。眼下,全省各地机器轰鸣,自南向北展开麦收“会战”。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做好抢收,才能将“丰收在望”转化为踏踏实实的“丰收在手”。     “”丰收,必须发挥好农机主力军作用。近年来,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拉动下,我省农业机械化得到大发展,机械数量充裕,早已不像前些年总是“闹机荒”,夏收预计投入15万台联合收割机。同时各类农机合作社蓬勃发展,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作业质量和效率显著提升。     但今年夏收期间多阴雨,天气条件不利。 “春争日、夏争时。 ”夏收若不及时,不但丰收成色降低,还会影响下茬作物播种,夏收是场硬仗。     因此,各地要精心组织实施好跨区机收,加强信息引导,加快收获进度。抓住晴好天气组织抢收,组建应急服务队,保障重点地区、重点群体抢收需要。全力做好各项服务,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切实抓好组织管理和技术服务,维护好“三夏”生产秩序。加强部门协作,做好交通疏导、气象服务、供油维修和安全生产等,为“三夏”生产保驾护航。     抢收的同时,要统筹做好秸秆禁烧。各小麦主产区要大力推进秸秆粉碎还田、捡拾打捆等农机化技术,疏堵结合,注重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积极开展秸秆还田社会化服务,通过机械化手段促进秸秆的资源化、清洁化利用。     阴雨多虽不利于收获,但有利于土壤增墒,对夏种十分有利。眼下还要立足于“”,着眼于“”,抓住墒情较好的有利时机,力争收获一块、耕整一块、播栽一块,确保旱粮种足种满、水稻满栽满插,为新一季的丰收打下基础。         农机手 加班加点忙收割 袁 野     6月6日下午,大雨初歇,时不时还会飘来一阵小雨。六安市金安区孙岗镇,几台旋耕机在田里工作。“中午雨小了不少,我们就开始干了。 ”农机手金德如告诉记者。尽管披了一件薄薄的雨衣,但在拖拉机上工作了几个小时的金德如还是全身湿透。 “前两天紧赶慢赶才把小麦全部收完了,今年天公不作美,雨水太多了,我们都是加班加点拼了命才收完的。 ”金德如的语气中充满了疲惫。     48岁的金德如,从20岁就开始开农机,是当地最老练的农机手。“我们现在6台旋耕机一起作业,五六亩的大田块20分钟就能深耕完毕。我们一天干八九个小时,能耕作40亩至50亩地。 ”2011年,金德如以一台收割机、一台旋耕机入股当地的孤堰兴农农业专业合作社,“根据工作量能有120元到300元不等的工资,油费和折旧费都是合作社的,也省了我以前一到农忙时候到处找活干的辛苦。 ”金德如告诉记者,一个熟练的农机手,每年至少能有5万元的收入。     农机手每天的工作从早上6点半就开始了,检查整备完机器,就开始陆陆续续下地干活,通常要忙到傍晚6点多,紧张起来干个通宵也有。这几年,金德如陆陆续续收了几个徒弟。 58岁的武宗树是金德如第一个徒弟,如今已经是个熟练的农机手了,“我现在能开收割机、旋耕机、插秧机,农忙的时候一天收入300元没问题。 ”武宗树说。     孤堰兴农农业专业合作社有收割机、旋耕机、插秧机等30多台农机。 “今年从5月20日就开始抢收小麦了,天气太差,三天两头下雨,只有一半的时间能干活,农机手只能加班加点地干。 ”合作社理事长陈雨龙告诉记者。合作社共有23名农机手,除去给农机手的工资,农机的油费和折旧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陈雨龙给记者细细算了一笔账:“这些农机个个都是油老虎,这个收割机,一天就要加1000多元的油,拉旋耕机的拖拉机一天也要将近1000元的油钱。 ”比起油费,更大的开销来自折旧,像旋耕机这种使用频率高和使用强度很大的机器,基本上每过两年就要更换,“扣去以旧换新和政府补贴,每一台旋耕机还要支出5万元。 ”金德如告诉记者。进口机械虽然质量比国产的更好,但价格高,“农机是消耗品,替换得快,进口产品现在优势也不大,买国产的比较划算。 ”陈雨龙说。   复式作业 抢收有了“新武器 侯祥辉     在一望无际的金黄色麦田里,联合收割机来回穿梭,一台大马力“铁牛”紧随其后,一阵轰鸣声后,被粉碎的麦秸均匀地铺在地上,大型播种机在麦秸田里顺利把玉米播种下去。     6月4日,宿州市埇桥区农机局在祁县镇刘圩村召开农机农艺融合“三夏”工作现场会。小麦联合收割机、秸秆粉碎还田机、大型播种机分别进行了演示。周边乡镇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家庭农场主共100多人观看了演示。     在演示现场,农机专家弯下腰,用尺子测量株距和行距后,向围观的群众介绍道:“刚才演示的是联合收割机加装碎草器,留茬25厘米以下进行收获,使用玉米精量播种机进行板茬播种。从演示效果看,完全符合玉米种植的农艺要求。 ”话音刚落,一位黝黑的中年人就迫不及待问道:“我承包了380亩土地,下茬准备种大豆,怎么解决秸秆问题? ”这时,正在旁边散发资料的农机局工作人员,举起了一本小册子:“你问的问题,答案都在这上面。 ”     “针对玉米和大豆播种的不同农艺要求,农机、农委两部门联合在一起,探索出两种作业模式,四条技术路线。 ”现场的农机专家对照技术手册,向围观的农民继续讲道,在大豆种植区主要推广两条技术路线,一种是联合收割机加装碎草器,留茬高度在20厘米以下,然后使用大豆高茬播种机进行播种,播种行距在30至40厘米之间。另一种是联合收割机加装碎草器,不限制留茬高度,秸秆还田机粉碎还田后,使用大豆高茬播种机进行播种。     在一台联合收割机前,另一位农机专家指向加装在收割机出草口的“新武器”,说道:“这是小麦秸秆碎草器,联合收获机装上它,可以不限制留茬高度,使用新型复式作业机械进行秸秆粉碎、播种施肥一体化作业,这是在玉米种植区推广的另外一条作业技术路线。 ”     据了解,近年来,埇桥区利用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对秸秆粉碎还田机、打捆机进行敞开补贴。区财政对大喂入量联合收获机械、90马力以上拖拉机、免耕播种机、还田机、打捆机等大型农机具,在执行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基础上进行叠加补贴。“秸秆粉碎机械的大量使用,为还田提供了支撑。 ”埇桥区农机局负责人表示,现在抢收、秸秆粉碎、播种一条龙,不但抢了农时,提高地力,还从根本上解决了禁烧难题。


5月30日,亳州经开区宋大村的农民在用大型联合收割机抢收小麦。刘勤利王金海摄

  家庭农场 丰产稳产并不难 范克龙   6月7日,记者来到阜阳市颍泉区中北社区的田间地头,举目四望,到处是耀眼的金黄。在阜阳徽研家庭农场的小麦高产示范田里,金灿灿的麦穗在风中摇曳,掀起阵阵麦浪,旁边已收割过的麦田里,到处散落着一捆捆打包好的秸秆。   农场负责人丁凯随手揪下一颗麦穗,揉下麦糠后一吹,几十粒颗粒饱满的麦子跳入眼中。 “穗粒数43粒,今年亩产600公斤完全没问题。”丁凯告诉记者,徽研家庭农场流转了中北社区880亩土地,主要进行小麦良种繁育,预计今年可以收获110万斤小麦。   “这样的产量其实来之不易。 ”丁凯介绍,受今春连续降雨天气影响,周边一些农户的小麦发生了严重的赤霉病,出现不同程度的减产。而自己种植的良种小麦,抗病能力强,颗粒饱满,加上科学的田管,保持了丰产稳产。 “小麦得了赤霉病很难治,但是只要预防得当完全可以避免。 ”丁凯说,其实赤霉病完全可以预防,关键在于病虫害防治,加强田管,尤其在小麦的孕穗期,做好一喷三防。说起种田,这位有着20多年农业种植经验的“土专家”头头是道,“只要科学种田,粮食稳产丰产并不难。 ”   老丁给记者算了笔账:亩产600公斤小麦,按商品粮收购价1.18元每斤销售,每亩地小麦收入约1400元,“每亩地土地租金是1000斤小麦,相当于1200元,折算在小麦成本中约占800元,再加上种植、收割、管理等各项投入约500元,每亩地总投入在1300元。 ”加上各项农业补贴,每亩地综合收益不过200元。而自己种植的小麦,优选小麦良种,严格按照科学程序管理,不仅产量稳定,效益也相当可观。 “小麦良种价格销售,每斤零售价3.8元/斤,批发也在2元/斤,每亩地可获利千元以上。   阜阳徽研家庭农场只是我省家庭农场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年我省将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引导、创新试点,促进多要素合作、多形式联合和多主体融合,进一步加快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培育。丁凯认为,未来家庭农场应该坚持适度规模经营,经营规模不宜过大,控制在500亩以内;在种植结构上,应该以60%—70%的大田作物为主,配以20%—30%的经济作物;通过控制成本,优化结构,提质增效,增强自身竞争力。   农垦农场 麦收会战效率高 鲍广云     6月5日上午,阴雨初歇天放晴。位于寿县城西的寿西湖农场5.8万亩小麦田,麦浪滚滚,一派丰收景象。     由省总工会主办、省农垦集团承办的小麦机收技能竞赛在这里举行,12支来自全省农垦不同农场的小麦抢收队,围绕提高作业效率,降低小麦损耗率等多项标准,正在展开一场激烈的农机技能大比武。 6台大型联合收割机依次轰鸣前行收割,吹响了农垦今夏不利天气条件下的“抢收保种”的冲锋号。     安徽农垦今年小麦午收面积有37万亩,针对5月下旬至6月上旬频繁出现的降雨,垦区扎实推进“抢收保种”工作,确保夏粮颗粒归仓,麦种合格入库。沿淮农场小麦种植面积24.3万亩,全部为小麦良种,每年向社会提供良种近1亿公斤,是全省小麦育繁推一体化的重要基地。     为力保生产的种子合格入库,省农垦集团农场广大职工抓住晴好天气的间隙,突击抢收;各农场负责人靠前指挥,组织落实好收割机械与烘干、仓储等设施,确保小麦“抢收保种”工作忙而不乱,加快小麦抢收入库进度。     华阳河农场今年小麦种植面积8.5万亩,农场管理人员24小时轮班坚守,协调调度机械,50多个小时内收获7.9万亩小麦,完成了92.4%的午收任务,并同步进行了秸秆全量粉碎还田。在此期间,农场投入收获机械1543台次、单日机械投入量687台次,发放“秸秆禁烧倡议书”1000余份。     “今年午收形势严峻,我们农场成立了抢收指挥部,针对不同地块、不同品种,制订了不同的应急预案,同时调集了30台大型收割机,科学安排好晒场、烘干线。 ”已连续多日奔走在田间地头的淮南农场场长朱为荣介绍说。自5月30日开镰收割,到6月6日,淮南农场1.6万亩小麦全部收割完毕。     “农场的农机装备水平高,确保了收获质量和收获的标准化。 ”寿西湖农场党委书记王国福说,寿西湖农场的小麦良种生产从收获到烘干、加工,全部实现了生产不落地,全程百分之百机械化,确保了种子质量。由于实行良种良法配套,落实了一系列标准化的种植管理技术,小麦的整体收成、品质有了保障。趁着雨水间歇,这两天,安徽农垦各农场已投入大型联合收获机械、拖拉机等农机具4949台套,全力抢收。   秸秆还田 不给农户添负担 范孝东     近日,记者来到淮南市潘集区架河镇杨集村,在村中刚刚收割过的麦田间,技术人员正在指导农机手进行粉碎还田工作。 “我们村3000多亩土地,今年午季秸秆70%能实现还田,其余的将被运送至村里的养牛场做饲料用。 ”杨集村书记王冲向记者介绍,通过多渠道处理利用,今年的禁烧工作推进很顺利。     麦收以来,潘集区投入大量农机具,在全区推广以粉碎还田为主的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为农户减轻收运负担,获得了群众支持。     “收割之前,俺们村就和一家农机合作社签订合同,雇用14台收割机、12台旋耕机入村收割旋耕,不到3天时间,全村的小麦收割及还田工作就全部结束。 ”王冲介绍说。     记者了解到,为实现秸秆全量还田,潘集区各镇村与农机合作社联系,调派收割机、旋耕机等大型机械下田工作,向农户提供从收割到还田“一条龙”服务。该区还组织90余名农技人员划片包干,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进行低茬收割和粉碎还田,确保耕地质量。此外,在农机费用上,潘集区统筹利用省、市、区奖补资金,对小麦每亩奖补30元秸秆综合利用资金,不给农户增添负担。     “我家田里的秸秆全部粉碎还田,不仅不要收运,农机费用都是政府出的,真是替俺们省了不少麻烦。 ”杨集村一位农户告诉记者,处理秸秆不用自己操心,根本没人再去焚烧。     记者发现,与往年农户为了抢收抢种随意堆放秸秆不同,今年潘集区的路渠田头特别干净,根本没有临时堆放的秸秆。采访过程中,不时有成队装着旋耕及灭茬装置的拖拉机在机耕道上穿过,赶着到下一块田地工作。     “以前禁烧手忙脚乱,现在则是得心应手。 ”架河镇党委委员陈涛介绍,秸秆出路是个大问题,以前大多以集中堆放为主,收运工作给农户增添了不少负担。今年架河镇提前与农机合作社签订协议,并整合各村现有机械,统一调拨,通过采取低茬收割、灭茬粉碎等方法,力推秸秆全量还田,解除农户收运秸秆的压力。     截至6月4日,潘集区已收割小麦30万亩,占播种面积的60%。其中实现秸秆还田20万亩,准备还田6万亩,打捆及集中堆放4万亩。 “今年全区秸秆全量还田比例可达70%,综合利用率预计能达100%。初步形成了以还田为主、其他方式为补充的秸秆多元利用格局。 ”潘集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2016-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