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成立

24.02.2017  09:42

  2月23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成立大会在合肥举行,来自省直及全省16个市的国家级、省级非遗名录项目传承人、专家学者、文化企业家及文化志愿者等200余人汇聚天鹅湖畔,并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护民族精神文化家园”话题进行了深入地交流讨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马文辉到会祝贺。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虞爱华出席会议并讲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翠凤,副省长张曙光,省政协副主席李修松,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任臧世凯出席会议。

  虞爱华指出,成立非遗研究会,是我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新举措,是依法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抓手,是党委政府联系非遗传承人的新纽带,为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增添了新力量。希望研究会开展系列展示交流活动,推出一批资政性成果,让非遗留下来、活起来、传开来。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我省徽剧、黄梅戏、庐剧等古老剧种曾在中国戏剧史上产生过广泛影响,花鼓灯、凤阳花鼓、当涂民歌、巢湖民歌、大别山民歌等独具特色的歌舞艺术曾大放异彩,宣纸、宣笔、徽墨、歙砚、徽州三雕、芜湖铁画、阜阳剪纸、望江挑花、界首彩陶、舒席等传统手工艺以及徽派民居建筑艺术更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生活中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目前全省共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2项,入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43项,拥有国家级传承人75人,省级传承人576人,宣纸制作、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等3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入选十大“国家文化创新工程”,成为我国第一个跨省文化生态保护区。

  传承人展示剪纸技艺。

  自十一五非遗保护工作起步以来,安徽省已经初步构建起非遗保护体系和机制,逐步实现了非遗保护工作的“十有”,非遗保护工作的许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此次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和发展将翻开新的篇章,非遗工作的社会化协作正掀开新的一页。

  “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界首彩陶国家级传承人王京胜兴奋地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中华各民族生存智慧的结晶和生命精神的积淀,非遗研究会的成立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推进国粹进一步发扬光大。歙砚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王祖伟表示,非遗传承是厚积薄发的过程,研究会的成立将有利于非遗技艺的理论发展、业态调整和人才培养,“作为非遗传承人,我们也将努力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做好非遗文化的普及者推广者和守望者。

  据了解,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是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研究单位、社会组织、专家学者以及遗产文化志愿者共同组成的群团组织,成立后将开展非遗理论研究,推广运用非遗研究成果,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非遗知识普及,提高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加强与国内外文化遗产科学研究机构、国际组织及专家学者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动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助力我省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打造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会议审议通过了研究会章程,选举产生常务理事48人,臧世凯当选研究会首届会长。(记者陈欣然/文尚家乐/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