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繁昌县文化馆服务群众纪实
在今年安徽省繁昌县举办的“春晚”舞台上,一个特别的节目引人关注:双目失明的吴亚平用电子钢琴演奏了一曲《茉莉花》。热烈的掌声过后,她真诚地说:“谢谢县文化馆对我的帮助。”
2013年,吴亚平双目病变失明,接着丈夫又身患重病,祸不单行。在厄运中,热爱音乐的她产生了学习钢琴的迫切愿望。繁昌县文化馆获知她的情况后,很快给她带去一台电子钢琴和一些慰问金,同时派了一位文化志愿者定期上门为她辅导。这才有了上述的生动一幕。
曾获得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先进单位称号的繁昌县文化馆,近年来不断延伸、拓展服务范围,创新服务方式。在坚持每天免费开放、常年开设10多个公益培训班的同时,馆员们每年还抽出至少一半的时间走出文化馆,走到基层最需要文化服务的地方。
“引领广场舞,文化馆责无旁贷”
去年8月的一个晚上,繁昌县平铺镇马仁村的小广场出现了3位特别的客人,她们先是认真观看村民的广场舞,之后索性走进舞队,“手把手”地教起了舞蹈。她们正是县文化馆的舞蹈老师。
近年来,繁昌县的广场舞蹈队如雨后春笋,但大多缺乏有舞蹈底子的“领军人物”。于是,县文化馆馆长鲍莉莉带着馆里的专业人员和志愿者,挨个到各村庄、社区,查看每个舞蹈队的水平。仅去年夏秋季节的3个多月,全县72个行政村,她们就走了40多个。
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文化馆实施了切实的培训计划:100余名广场舞骨干或村(社区)妇女干部第一次集中到县城接受了专业培训,一批文化志愿者进入村、社区进行辅导,一批水平较高的舞蹈队到7个镇的40多个村(社区)进行交流演出。
文化馆的“全方位”介入产生了积极效应:全县72个行政村、20个社区全部建起广场舞蹈队,县域内广场舞展演或比赛此起彼伏。在普及的同时,全县广场舞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在去年秋季安徽省广场舞大赛芜湖赛区的比赛中,繁昌县派出的舞队获得了一、二等奖。鲍莉莉说,广场舞蹈队虽由群众自发建立,但引领提高广场舞,文化馆责无旁贷。
服务基层需要担当和韧劲
安徽海螺集团繁昌分厂每年都会举办企业文化艺术节,县文化馆自觉担负了辅导任务。每到文化节前夕,文化馆的老师和志愿者每天下班后都会赶赴工厂,见缝插针地进行辅导,每次都会持续几个小时。繁昌县文化馆在该厂的辅导已经持续了5年多,未收一分钱的报酬。
近年,少儿学习艺术成为繁昌县的一大热点,而艺术门类的辅导老师却十分紧缺。鉴于此,繁昌县文化馆主动承担起全县少儿艺术公益培训的任务。繁昌县文化馆选择了3所小学作为少儿公益培训的示范窗口,每周派人进行教学,并常年开设多种艺术培训课程。当学校举办大型文艺活动时,文化馆的辅导老师还与师生一起排练节目,这样的辅导也已持续了4年多。
繁昌县文化馆上门辅导的单位已有70多家,遍布城乡,并且长期坚持对口辅导。鲍莉莉说,沉到基层,需要服务精神支撑,更需要一股韧劲。
200余人的“志愿者服务队”
3月初,离县城近50里的新林小学,繁昌民歌省级传承人、“群星文化志愿者服务队”队员汪邦云为该校的留守儿童唱起了繁昌民歌。她的歌声引起了孩子们的很大兴趣。
“群星文化志愿者服务队”负责人何继霞表示,2014年县文化馆举办的群众文化活动有95场(次),如此密集的活动,除了9名馆员一马当先之外,文化志愿者也冲到了活动一线,不仅当演员,也参与策划、组织和辅导。
繁昌县文化馆拥有200余人的“群星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于2011年组建,5年来,文化馆充分发挥了志愿者的作用。长于唱民歌的汪琪美、孙柏传都被文化馆吸收进志愿服务队,许多非遗传承人或有民俗文化特长的志愿者,也积极到乡村开展民间炭楼灯、十样锦等非遗项目的展示和传承,接续乡村的文化遗存。(本报驻安徽记者 乔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