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江北产业集中区5年蝶变
安徽省江北产业集中区宝能学校
人民网 合肥 5月28日电 (记者 张磊)长江在这里不经意地打了个弯,掉头北上,滋润了一沃热土。以大数据为支撑的“养安享”大健康产业、投资15亿元的“皖江慧谷”、以海创为龙头的绿色材料产业……5年蝶变,坐落于芜湖市鸠江区境内的安徽省江北产业集中区从无到有,拔起一座产业新城。
“集中区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按照‘产城一体、双轮驱动’发展思路,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高起点承接产业转移,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为目标,聚焦重点产业,推进集中区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安徽省芜湖市委常委、省江北产业集中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杨燚说。
截至2016年5月,集中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7.5亿元,其中,招商引资项目326.4亿元。累计注册企业400余家。新能源新材料、金融及总部经济、电子信息三大集聚区建设基本完成,产出效应初步显现。
安徽省江北产业集中区天门山公园
5年蝶变,江北新城雏形初现
走进江北集中区,一派产城共融、欣欣向荣的图景映入眼帘。宽阔的主干道两侧绿树成荫,便捷的公共交通穿梭来往,交付使用的安置房、忙碌的建设区和生产线,孕育着腾飞的梦想。
5年前,江北产业集中区含着“金勺子”哇哇落地。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国内首个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规划,也是安徽省历史上首个进入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为适应产业转移需求,安徽省委、省政府分别设立江北、江南两个产业集中区。江北产业集中区规划面积200平方公里,起步区20平方公里。2010年6月,安徽省江北产业集中区管委会正式运转。2012年2月,管理体制由“省市共建、以省为主”调整为“省市共建、以市为主”。
江北产业集中区成立以来,按照“产城一体、以产兴城、以城聚产”的发展思路,努力打造科学发展先行区、改革创新试验区,积极探索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途径、新模式。目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项目加速集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公共服务配套水平明显提升,一座宜居宜业的产业新城初见雏形。
在起步区20平方公里区域内,总里程约70公里路网已经建成,日供水3万吨和日处理污水3万吨能力的自来水和污水处理设施已经投入使用,新建、改建110kv高压变电站各一座,天然气管网基本建成,已经实现撬车供气。交付安置房5042套;建成交付公租房1388套。开通了区内公共交通,完善公共食堂、天门山公园、超市、健身房、图书屋、药房、网络等 生活 配套设施,建成集中区幼儿园、小学等一批公共设施。
产业项目建设初见成效。累计入园产业项目68个,总投资668.74亿元。其中,新能源 汽车 配套产业链及高端装备制造项目18个,总投资146.72亿元;新材料产业项目12个,总投资119.3亿元;电子信息产业项目12个,总投资77.15亿元;健康产业项目6个,总投资65亿元;现代服务业项目20个,总投资260.57亿元;“4 1”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先行先试取得实效。“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管理体制运转高效,政策叠加效应日趋显现。通过直接授权、设立派驻机构、设立市政务服务中心江北分中心等形式,项目审批、土地报批、环保验收等方面的经济管理权限基本落实到位,实现“集中区事集中区办”。采取大部制管理方式,推行“扁平化”管理,减少行政管理层次,做到“小机构、大服务”;建立精干高效队伍,打破人员身份界限,实行同岗同酬;积极探索责任清单管理制度,服务更加便利、规范、高效。
安徽省江北产业集中区科技孵化基地
不做产能复制城 瞄准高精尖
采访中,江北产业集中区党工委副书记曹锦平向记者介绍道,虽然,最初规划在于“承接产业转移”,但绝不是“捡到篮子里都是菜,而是精挑细选,提高产业层次和品质,绝不做摊大饼式的产能复制,而是始终瞄准高精尖项目。”
集中区结合自身政策、区位、资源等方面优势,顺应当前产业发展新趋势,按照龙头企业 产业链的思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集中区主导产业框架初步形成。
以海创新型节能建材公司CCA节能环保板材项目及其产品深加工和应用配套项目产业园为龙头,建设海创产品应用研发和检测中心,加快推进海螺组团项目建设步伐,实现节能环保材料产业在集中区集群发展。
围绕修正健康集团及养安享全国养老总部,重点引进保健功能饮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用耗材、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产业。通过宝能生命谷基因测序产业园整合全产业链,在生命谷公司高通量基因测序芯片、安徽喜鹊公司基因测序试剂盒等项目建设基础上,逐步开展公共检测、实验平台建设,以及基因大数据、各种癌症及重大遗传病的基因测序研发应用项目的孵化和培育。
以国领江北电子科技园公司为重点,参照华为南京研究所运营模式,汇聚华为产业链上下游软件合作伙伴,开展软件研发、服务外包等数据业务。重点建设人脸识别安防、可穿戴智能产品、O2O新农电商平台及大数据云平台,开展ICT人才培训,打造“皖江慧谷”。
积极推进华盛江北现代物流园、金山港公用码头等项目建设。抢抓国家长江经济带建设重大机遇,加快资源集聚,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目前,共有绿色节能环保新材料、生命健康、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重点产业项目144个,总投资610.5亿元。其中,投产项目11个,在建项目26个,签约项目10个,在谈项目51个、谋划项目46个。
在着力布局产业创新链的同时,集中区同步谋划建设高水平研发孵化创新平台,围绕生命健康产业,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共同组建健康产业研究院。依托海创研发中心,谋划建设新材料研究院。突出企业产业创新需求,组建微创医疗器械工程研究分中心。依托北京自动化研究所,谋划建设微电子研究院。发挥人才引擎作用,引育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用项目带人才,用人才引项目”。目前,集中区已经成功引进7个高技术人才团队,其在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均具有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
安徽纳显光学设备技术有限公司集成电路在线光学检测设备研发制造项目,是国家重点支持发展领域,其领军人物是中组部“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伍祥辰教授,项目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ULSIC)生产前道工序及芯片光学快速纳米级超显微检测方面拥有核心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形成的综合产品可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我们忍住寂寞,砥砺前行,坚持聚焦重点产业招商,要不就是行业的龙头,要不就是行业的高精尖。”集中区一手“筑巢引凤”,一手“腾笼换鸟”,对僵尸企业坚决说不,去落后产能,提高土地利用率。截至目前,江北集中区依法回收闲置土地1368亩。用回收来的土地招商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
安徽省江北产业集中区天和苑安置小区
展望“十三五” 打造长江科学城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新起点孕育新梦想,4月15日,芜湖市人民政府与深圳宝能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引进国内外创新人才、先进技术、促进科技成果项目产业化。发起设立总规模500亿元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投资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把集中区20平方公里起步区打造为高端创新资源集聚区、高端成果中试和转化平台、高层次人才创业基地、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基地。共同打造以高端人才、研发机构、新兴产业集聚基地为目标的长江科学城,推动芜湖市跨江发展。
“十三五’时期,是江北产业集中区实现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两个突破的攻坚时期。江北产业集中区将实施产城融合、创新驱动、大江大港、低碳生态四大战略,实现从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向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城市功能提升转变,从多产业招商向聚焦重点产业招商转变。着力引进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善城市配套功能,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双突破,推动集中区向产城一体宜居宜业的长江科学城转型,”杨燚表示。到“十三五”末,江北产业集中区有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亿元,财政收入4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达到500亿元。
展望“十三五”,江北集中区朝着自己的“长江科技创新之城”目标坚定前行,而它的梦想也承载着园区内众多高新产业、一大批创业者的梦。从深圳整体转移来的优威派克科技有限公司一边先期租用江北集中区科技孵化器过渡生产,一边在紧锣密鼓地建设自己的全产业链厂房,在这个总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的地方,未来五年将建成IT综合性高科技产业园,形成年产100万台电脑一体机的生产能力,而致力于电竞产业的优威派克还在谋划延伸产业,依托江北集中区打造“优威派克芜湖电竞之城”,在电竞产业领域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