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大省的“第二次飞跃” ——安徽省推进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纪实

19.06.2014  13:58

      从2008年起,安徽省以农发资金为杠杆,启动建设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如今,示范区已发展到44个,其中6个发展成为国家级农业示范区、23个发展成为省级农业示范区。在示范区156万亩的耕地上,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资金20多亿元,带动各种投入资金共计220多亿元,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构建起了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今后粮食怎么保?农业效益怎么增?

      集中投入+打造平台+规模经营

      如何增粮又增收?安徽省注重发挥农发职能优势,开展了以农发项目搭平台、统筹资金建设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的探索实践。

      庐江县示范区就是安徽省建设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的一个缩影。

      一方方连绵的田、一排排笔直的树、一道道纵横的渠、一条条平坦的路……在庐江县国家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管委会主任高一军告诉记者,原先的这片土地,涝灾严重,土地贫瘠,生产方式单一,耕作方式落后,农业效益低下,农民收入不高。

      2009年,安徽省农发局和庐江县政府启动建设庐江县国家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迄今为止,示范区共集中农发资金7800万元,整合涉农资金1.12亿元,吸引社会资金10多亿元,共同投入示范区建设。

      “经过5年多的建设,示范区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一军说,区内5万多亩农田已经变成了高标准农田,由原先的一季水稻,转变为稻麦两季;共流转土地3万多亩,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47家,实现了适度规模经营。

      据统计,庐江县示范区年增加粮食生产能力1500万公斤,亩均增幅37%,亩均节约生产成本约160元,亩均增收600元。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县平均水平2442元。

      谁来干?怎么干?

      政府引导+企业支撑+农民参与

      北圩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是由庐江县郭河镇北圩村15名社员出资1200万元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社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服务辐射带动周边1.5万亩土地。合作社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技术依托单位+金融信贷”的模式,建立了较为紧密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一年来为社员亩均节约生产成本近200元,亩均增产增收近500元,既解决了社员资金周转困难,又解决了生产技术难题,也为周边农户增产增效拓宽了渠道。

      像北圩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一样,庐江县示范区目前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8个,社员总数达672人,带动农户3278户,涵盖粮油、畜牧、水产、蔬菜、苗木花卉和农机植保服务等多个行业,涉及种、养、加、销和技术服务等多个领域。

      在庐江县示范区农业社会化服务大院,河口新村农民吴永成说:“农机、植保、稻米都有合作社,只要带着种子到田头,从种到收都有专人干,省心省钱。”全程托管、承包服务、菜单服务,示范区内推广良种1.8万亩,农民亩均节约成本20%以上。

      在安徽,44个示范区目前已引进和培育357家企业、106个专业合作社,他们已成为示范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力军。

      据介绍,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政府及农发部门从服务场所、服务手段、服务机制等方面入手,支持合作社组织带动社员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支持合作社为社员提供全方位、多渠道的生产、经营、销售等方面的服务,充分发挥合作社联结农民与市场、技术、信息的纽带作用。
政府引导、企业支撑、农民参与,这一统筹推进机制的建立,为安徽省示范区建设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安徽坚持的底线是“三个不得”:不得改变集体所有制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同时,政府还鼓励引导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解决现代农业“谁来干”的问题。目前,新型经营主体按照“自愿、依法、有偿”原则,流转土地50多万亩,主要有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等,培育重点是家庭农场。为更好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建设“五个体系”,即建设标准化农业设施体系、规模化农业经营体系、科技化农业支撑体系、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和社会化农业服务体系。

      围绕示范区优势特色主导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培育新型现代农业发展主体,发挥农业企业资本、技术和管理等优势,推进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芜湖大浦示范区引进芜湖东源新农村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围绕优质米、食用菌、名优水产等优势产业,建设技术研发中心、特色生产基地、质量检测中心以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构建了研发、试种、规模化经营、精深加工、市场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多种方式组织农民,着力推进“四合”。家庭经营不仅适合分散经营,也同样适合规模经营。在示范区建设中,坚持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为前提,鼓励引导企业、合作组织等,采取“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方式,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推进“农民聚合”;采取承包租赁、转包托管、反租倒包、合作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土地联合”;构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推进“产业融合”;建立工作协调联动机制,统筹项目和资金安排,把分散的生产要素集中起来,推进“资源整合”。

      钱从哪里来?

      农发资金+涉农资金+社会资金

      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需要大量资金,钱从哪里来?

      “我们注重发挥农发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效应,采取三种方式统筹整合资金。”安徽省农发局局长王建培介绍说,首先,集中农发资金搭平台。2008年以来,共集中20多亿元农发资金,建设100多万亩高标准农田,实施113多个农业科技项目,构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各种资源的聚集搭建平台。

      其次,整合涉农资金提绩效。加强与省直涉农部门沟通协调,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安排涉农项目资金支持示范区建设;采取“统一规划、集中投入、各计其功”的方式,大力推进以县为主的涉农资金整合,累计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30多亿元。

      除此之外,还吸引社会资金促发展。采取筑巢引凤、项目带动、政策引导等方式,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撬动社会资本向示范区聚集,共引进357家企业投资150多亿元。据测算,每1元农发资金聚集政府支农资金和社会资本8.57元,放大了近9倍的效应。

      据了解,为进一步加强管理,在示范区建设中,安徽省农发局探索出了“六统、五分、五不变”的运作模式。“六统”即:各方力量实行统一领导,各类项目实行统一规划,各种资金实行统一安排,建设质量实行统一标准,竣工验收实行统一时间,工作成效实行统一考评。“五分”即:目标任务实行分部门负责,建设内容实行分项目实施,各种资金实行分账户运行,各类项目实行分渠道管理,建设成果实行分成效记功。“五不变”即:统筹整合的各类项目资金管理主体不变,建设目标不变,资金投向不变,申报和批复的路径不变,管理约束不变。

      数据显示,2011年—2013年,安徽省农发累计投入财政资金55.2亿元,年均增长21.4%,其中中央财政投入资金39.4亿元,年均增长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