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底安徽省地质灾害防治网格全覆盖
近日,省国土资源厅下发《安徽省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中提到,我省四分之一以上的国土面积是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于皖南山区、大别山区和淮北平原煤矿集中区。
全省3783万人易受地质灾害威胁
“十二五”期间,全省共发生地质灾害1528起。“十二五”末,全省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4680处。其中,皖南山区最多,共2444处,占全省总数的52.20%。
《规划》提到,我省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6.82万km ,占全省总面积的48.85%,受威胁人员3783万人。加上我省地形复杂,丘陵山地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29.3%,斜坡发育,不稳定岩组广泛分布,地质环境脆弱。
依据地质环境背景及人类工程扰动等因素,把我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为高、中、低、非地质灾害易发区。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于皖南山区、大别山区和淮北平原煤矿集中区,总面积3.62万km ,占全省总面积的25.83%。崩塌、滑坡、泥石流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皖南山区、大别山区;采空塌陷高易发区主要分布于淮北、淮南煤矿集中区;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于淮南、铜陵石灰岩浅覆盖区;地面沉降易发区主要分布于淮北平原阜阳、亳州地下水超采区。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则主要分布于皖南山区中南部的休宁-屯溪、青阳-繁昌-广德一带,沿江丘陵平原的怀宁-庐江、明光-全椒一带和江淮波状平原的定远中部地区。
下一步基本消除重要地段地质灾害威胁
目前,我省依托地勘队伍每年汛前、汛中、汛后都会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核查,基本查清了全省地质灾害现状和隐患点的动态变化情况;38个重点防治县(区、市)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完成;完成了129处隐患点勘查。
我省也已经建立了覆盖全省四级联网的地质灾害信息采集与动态监测系统;建立了县(市、区)、乡(镇)、村、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网络;建成了4798人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队伍,全面覆盖全省所有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行政村。一旦发现地质灾害可能,国土、气象、水利等部门将联合会商、进行预警信息发布。
下一步,我省将全面推进群测群防网格化建设,到2020年底,实现全省地质灾害防治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基本消除威胁100人以上及重要地段、重要设施周边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对可能威胁城镇、学校、医院、 旅游 景区、集镇和村庄等人员密集区以及交通干线、水利工程、输供电输油(气)设施、大型工矿企业等重要设施周边,适时开展高精度地质灾害隐患调查;皖南山区、大别山区及重要地段、重要设施周边和重点村镇部署开展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试点工作。